我市有沙化土地3154.53万亩,境内风、光、热资源富集,年平均风速达每秒8米以上,年日照时数在3200小时左右,发展光伏+生态治理条件得天独厚。2010年,磴口县开始探索光伏治沙模式,通过抬高光伏阵列前沿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8米、拉大光伏矩阵前后阵列间距不低于12米的方式,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板上发电、板下治理,开辟了新能源开发和防沙治沙的新赛道。
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展光伏治沙模式,打造光伏+板下多模式治理示范基地工程,发展产业化、立体化、高质化防沙治沙新业态,实现治沙又致富。
——光伏+梭梭/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模式,突出规模化治理。梭梭、四翅滨藜是防沙治沙的主要灌木树种,也是接种肉苁蓉的寄生植物。梭梭接种3年后,每亩可产肉苁蓉120公斤左右,按市场价格每公斤25元计算,亩均产值在3000元左右;四翅滨藜接种3年后,每亩可产肉苁蓉150公斤左右,亩均产值在3750元左右。规范化种植梭梭、四翅滨藜,可产生较高经济收益,实现防沙治沙基地化和产业发展规模化。
——光伏+柠条种植模式,突出产业链条延伸。规模化种植抗旱性强的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牧草,可有效防止土地沙化。而牧草养牛、牛粪还田,则又形成“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奶牛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有机循环产业体系。柠条达产后,每亩可产鲜枝1500公斤,鲜枝粉碎后加工成饲料,按市场价格每公斤0.76元计算,亩均收益在1140元左右。
——光伏+甘草种植模式,突出防沙治沙和新能源融合发展。在光伏板间预留空地种植抗旱节水中药材,为沙漠治理、发展林草产业提供了更大空间。甘草生长3年后,每亩产量可达1500公斤,按市场价格每公斤9元计算,亩均产值可达13500元。
目前,磴口县初步建成多模式光伏板下治理示范样板,已在乌兰布和沙漠建成光伏新能源基地530万千瓦,面积约14万亩。其中今年完成360万千瓦,面积达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