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多元司法需求,内外兼修,软硬并举,打出硬件升级、智慧赋能、人文关怀的“保障组合拳”,全力营造便捷高效、温暖贴心的诉讼服务新环境,让公平正义以更加可感、可触、可信的方式得以实现。
硬件升级 筑牢便民服务基础
环境改造,始于细微。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便利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对诉讼服务中心、审判区域等进行了全方位、人性化的升级改造,在“硬件”上做足了“加法”。
空间布局更优化。宽敞明亮的诉讼服务大厅内,功能分区清晰明确,独立设置的导诉台、立案登记区、自助服务区等一目了然,避免了当事人“来回跑”“到处问”。审判法庭庄严性与功能性并重,升级音视频系统,确保庭审清晰流畅;改善法庭布局和灯光照明,着力营造庄重肃穆又不失人文气息的庭审环境。
服务设施更完善。等候区配备了休息座椅、饮水设施、急救药箱、充电插座等便民物品,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电子显示屏、信息查询触摸屏等智能化设备一应俱全,实现了信息发布的及时透明和流程引导的清晰高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设施”,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畅通了诉讼通道,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厚度。
环境营造更温馨。注重色彩搭配和灯光设计,营造庄重而不失温和的氛围。摆放绿植、悬挂法治文化作品,于细节处彰显司法人文气息,有效缓解当事人的紧张焦虑情绪。通过对物理空间的精雕细琢,努力让每一位走进来的群众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的温暖。
智慧赋能 打通司法效率梗阻
科技赋能司法,最终目的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深度融入环境改造,着力在流程上做“减法”,提升服务效率。
“一网通办”减环节。大力推广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移动微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平台,将部分诉讼事务从“线下”迁移至“线上”,立案、缴费、送达、调解、开庭、执行等事项均可“指尖办理”。同时注重线下服务,引导当事人进行自助立案、案件查询、文书打印、费用缴纳等,有效减少往返法院的次数和排队等待的时间,切实减轻当事人讼累。
“一键查询”减困惑。在诉讼服务大厅显著位置配备了自动化诉讼服务设备,可以为当事人提供线上立案、线上调解、要素式示范文本转化、线上阅卷等服务。当事人凭身份证即可使用诉讼风险评估、诉状辅助生成等功能,信息获取和服务提供更加便捷自主。
“一站式解纷”减诉累。整合多元解纷资源,引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等常驻力量,对适宜调解的案件,优先引导至调解室进行诉前调解,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增量,这也为当事人提供了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解纷选择。在线调解室、远程视频庭审系统打破了时空限制,为身处异地的当事人参与诉讼提供了极大便利。
人文关怀 释放司法温度乘数效应
环境建设的核心是人。市中级人民法院不仅关注硬件设施的改善,更注重服务软实力的提升,通过注入人文关怀,释放司法温暖的“乘数效应”。
服务态度“暖民心”。开辟“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提供优先办理、全程引导等贴心服务;开展司法作风专项提升行动,要求窗口工作人员态度热情、语言规范、办事耐心;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处理。
诉调对接“解心结”。精心布置温馨的调解室,采用圆桌会谈模式,营造平等、缓和、开放的沟通氛围。特邀调解员不仅懂法理,更通情达理,善于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化解矛盾,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普法宣传“润无声”。利用诉服中心大厅电子屏、宣传栏、展架等载体,循环播放法治微视频、展示典型案例,持续深化审判流程公开、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等司法公开措施,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增强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营造崇法、尚法、信法的环境氛围。
强化保障 消除管理服务薄弱点
为确保升级改造后的环境持续良好运行,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管理保障上持续用力,着力消除可能影响服务质量的“薄弱点”。
健全制度除盲区。制定和完善《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访客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管理无死角。
强化培训除短板。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信息化操作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能为群众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指导与帮助。
动态巡检除隐患。建立日常巡检维护机制,安排专人对各类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及时报修,确保便民物品供应充足、设备运行稳定、环境整洁有序,守护好“暖环境”。
从硬件升级到软件优化,从科技赋能到人文注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环境升级改造工程,不仅仅是旧貌换新颜,更是司法理念深刻变革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市中级人民法院将继续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持续优化诉讼服务,延伸司法职能,努力让每一位走进法院的群众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力度与温度,为法治巴彦淖尔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民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