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草原还沉浸在一片墨蓝色的寂静里,哈斯巴根那已经起床。当天,他要赶几十公里路,到结对的四义堂村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作为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巴音呼都格嘎查支部委员,他必须早点儿出发。
路上无人,只有车轮压过草甸的沙沙声。“以前我们牧区缺草,他们农区缺肥,现在我们是‘一家人’,啥事都好商量。”哈斯巴根那说。
随着车轮一路向前,哈斯巴根那不禁回想起这几年两个村子的变化——从陌生到熟悉,从“各自为政”到“亲如一家”,这一切源于“六联共建”带来的变革。
2022年起,乌拉特中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组织联建、生产联促、活动联谊、资源联享、困难联助、生态联护为主要内容的“六联共建”机制,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在农村牧区深入开展“农牧结亲”活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从“陌生”到“一家”的温暖奔赴
“来,尝尝我们牧区的味道!”哈斯巴根那还没走进屋,洪亮的声音先传了进去。进屋后,他笑着把手里拎着的奶食品、风干肉一股脑儿放在桌上。
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党支部书记齐跃飞快步上前说道:“接下来的工作,咱们可得好好计划!”
随着结对越来越紧密,双方不定期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主动认领任务:会养殖的负责技术指导,擅长协调的牵头调配物资……“有事一起议、有难一起扛,不再是一句空话。”齐跃飞感慨道。
去年夏天牧区遭遇旱情,齐跃飞得知后立刻在村里召集党员:“牧区的兄弟有难,我们不能看着!”短短一天,村民们就筹集了2吨多饲草、20000斤玉米,还有村民拿出自家种的西瓜,党员、村民还自发捐款凑了15800元,趁着天黑前送往牧区嘎查。
“他们到的时候,太阳都快落山了,卸完物资,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就往回赶。”哈斯巴根那眼眶泛红,“那一刻我才明白,‘农牧结亲’不是说说而已,我们
今年夏天,四义堂村部分农田遭受冰雹。消息传来,巴音呼都格嘎查的牧民们纷纷表示:该我们帮农区兄弟了!很快,牧区党员带头捐款,合作社还拿出部分集体收益捐给四义堂村。
“以前去四义堂附近办事,路过村口都不进去;现在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喊我进去喝碗茶。”巴音呼都格嘎查牧民吉日木图的话,道出许多人的心声。现在,两地的联谊活动越来越频繁,彼此也从“陌生人”变成了互相牵挂的“亲人”。
以“共享”换“共赢”的生动实践
一来一往间,两地群众交往越来越勤、交流越来越深、交融越来越亲。
“农牧结亲”之后,四义堂村为巴音呼都格嘎查稳定供应平价玉米和饲草,有效缓解了牧区的养殖压力;巴音呼都格嘎查则提供有机肥“反哺”四义堂村的农田,助力绿色生产。
除了“草肥互换”,两地还计划开展“北繁南育”,在冬天天气寒冷、羊群饲草短缺、羊羔成活率低的情况下,把羊群放到农村的地里“溜茬”,并将羊寄养到农户家,羊啃食秸秆时排泄的粪便又相当于给农田上了有机肥。“这样既节省了冬天的饲养成本,又能提升保羔率,还能让明年的草长得好一点儿。”哈斯巴根那说。
此外,两地还共享烘干设备、仓储场地等,连电商直播间都是共用的,农村卖辣椒、牧区卖牛羊肉,“主播们”互相“串场”带货……“资源共享不是吃亏,是让好东西用在刀刃上,大家都受益。”齐跃飞说。
主题党日活动结束后,哈斯巴根那没有着急返程,而是拿起工具,领着嘎查的牧民和四义堂的村民一起清理沟渠、修剪树木。“我们是草原的儿子,也是土地的孩子,保护好这片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哈斯巴根那一边干活儿一边说。
夕阳下,环境清理工作接近尾声。哈斯巴根那拄着铁锹望着远方说:“生态好了,日子才更有奔头!”
“六联共建·农牧结亲”结下共建联合体,绘就一幅农牧互惠、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从乌拉特中旗的实践来看,这条路径不仅破解了农村牧区的发展瓶颈,更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根基。如今,乌拉特中旗推动95个嘎查村结成47个对子,各苏木镇党委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定期组织共建嘎查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同商、民族团结活动同开、后备力量结对培养、困难问题协同解决等联建活动,交流学习促提升,取长补短共成长。
“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以后还要一起走更远的路。”哈斯巴根那和齐跃飞握着手,笑得像一对亲兄弟。
记者手记
让农牧结亲从“纸上约定”变成“地上奔富”
在乌拉特中旗采访的过程中,最难忘的画面,不是草原的辽阔或田野的丰茂,而是哈斯巴根那来到四义堂村时齐跃飞迎上来的场景。这场始于政策推动的“农牧结亲”,早已跳出文件上的条款,变成草原与田间心手相牵的双向奔赴。
从前,农区缺肥、牧区缺草,地理上近邻,在发展中却是“陌生人”;如今,“草肥互换”的车辙印在草原和田野上交错,“北繁南育”的计划在会上越聊越细……这些细节,让“农牧结亲”成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实践;这份情谊,比任何政策条文都更能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
哈斯巴根那与齐跃飞握手的场景,让记者想起一句话:“共富不是一个人跑得快,而是大家一起走得远。”乌拉特中旗的“农牧结亲”,正是用“组织联建”搭桥梁、“生产联促”破难题、“活动联谊”聚人心、“资源共享”补短板、“困难联动”暖人心、“生态联护”谋长远,让草原与田野的优势相结合,让各族群众在“一起干事、一起增收、一起护家园”的过程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在心里。
采访结束时,夕阳洒在边境草原上,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乌拉特中旗的“六联共建·农牧结亲”就像一条纽带,将不同民族的干部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边境线上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