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新闻
内蒙古:一份答卷,印证初心
发布时间:2025-10-22 08:22:46 记者:许美芳 梁利军 编辑:费鹏昊 来源:实践融媒

一份答卷,印证初心

——内蒙古“十四五”民生建设述评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期。五年来,内蒙古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幅写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北疆画卷徐徐展开。

呼和浩特北山公园。(图片来源:新城区委宣传部)

思想引领,把“人民至上”融入发展全过程

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实,从财政投入到制度保障,处处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1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为民生福祉绘就清晰蓝图。

紧随其后,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密集推出,构建起目标明确、衔接有序的民生政策体系。

这些政策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也精准回应牧区、林区、边境地区等不同地域群众的实际需求。

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到农村牧区危房修缮,从租赁补贴发放到保障性住房筹建,每一笔资金都精准滴灌,化作滋润民生的温暖力量。

呼和浩特和兴园小广场改造后。(图片来源: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

越是发展经济,越要聚焦民生关切,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内蒙古持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实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的保障政策,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24年,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内蒙古率先在全国推行“同审统办”改革,147项社保业务实现“线上办”,50项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127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办”。

一张以制度为经纬、以惠民为底色、更加牢固而便捷的民生安全网,正在北疆大地越织越密、越织越暖。

战略驱动,把发展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

发展既要因地制宜,更要惠及民生。

在祖国北疆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汇聚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和联通内外的区位优势。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发挥优势、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立足实际、特色鲜明的富民之路。

内蒙古是我国唯一同时享有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省份,特别是2023年收到了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的政策“大礼包”。

内蒙古抢抓机遇,各项配套政策落地见效,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政策精准落实,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机制不断完善,让群众在参与发展中共享红利。

比如,“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举措,累计带动12.3万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发放劳务报酬11.8亿元,让群众在筑就“绿色长城”的同时,也端稳了“生态饭碗”。

内蒙古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边境线长4200多公里,沿边一线有20个边境旗市区,分布在7个盟市。推动沿边地区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边境各族群众生活,始终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持续释放口岸经济活力。2025年,“民营企业进边疆•内蒙古行”活动吸引全国200余家企业参与,签约项目40个,协议投资总额517亿元。2025年上半年,边民互市贸易额达2.3亿元,惠及边民3.1万人次。

边民在边民交易大厅等待交易。(摄影:董恩强)

在广袤乡村牧区,“水电路讯”一体化建设不断打通发展“毛细血管”。2025年以来,新建供水井1944眼,1.1万户农牧民用上清洁能源,贯通公路1027公里,331国道4G信号覆盖率由47%大幅提升至82%。

从企业投资的热潮,到边民互市的红火,再到基础设施的延伸,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正在行动、就在身边。

系统思维,用统筹方法破解民生难题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系统思维破解民生难题,统筹好全面与重点、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让发展更有韧性,让幸福更可持续。

民生改善,既要普惠,也要精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内蒙古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打出政策“组合拳”,从岗位开发、创业扶持到技能培训等方面发力。2024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0.1万人;13.1亿元惠企资金精准滴灌,为近300万户市场主体注入活力。

在重点群体帮扶方面,“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扩大至3000人,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依托“技能内蒙古行动”,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2023年至2025年3月,累计组织重点群体参加技能培训29.21万人。

此外,全区已建成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53家,依托行业协会、商圈等设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52个,就业服务网络覆盖城乡。

“一老一小”,事关千家万户。累计建成苏木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513个、村级养老服务站3585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已达98.2%;连续两年将新增婴幼儿托位建设列入民生实事,截至2024年底,建成各类托育机构1870余家,总托位数10万余个,实现旗县公办托育机构全覆盖。

在呼伦贝尔市的长者食堂,工作人员为老人发餐。(图片来源:自治区民政厅)

民生改善,既要城市繁荣,也要乡村振兴。

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春暖农牧民工”等专项服务,培育打造124个劳务品牌和“技能+劳务”双品牌。“十四五”期间,全区农村牧区劳动力年均转移就业保持在240万人以上,农牧民“钱袋子”越来越鼓,“好日子”越过越甜。借助京蒙协作机制,累计帮助农村牧区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超过30万人次。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建设“帮扶车间”“共富工坊”。赤峰敖汉旗的“鸣扬饺子厂”、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暖心共富工坊”等一批典型,带动上千农牧民在家门口端稳“饭碗”、拓宽致富路。

赤峰敖汉旗的“鸣扬饺子厂”。(图片来源:敖汉旗融媒体中心)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展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民生改善,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丰盈。

在教育领域,优质资源不断拓展。2024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8万个,新设本科专业22个,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3.1万名。

在医疗领域,资源持续下沉。深化京蒙、沪蒙、辽蒙、津蒙等跨区域医疗合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每周有530余名区外专家坐诊,实现群众“家门口看名医”。跨区域合作覆盖44家医院,让疑难重症患者不再远赴他乡。

在文化领域,深入推进惠民服务。2024年以来,开展“歌游内蒙古•暖城演出季”等活动4.5万余场;2025年,“歌游内蒙古”文化季推出75项主题活动,持续3个月,最低9.9元惠民票价惠及观众数万人次,让高品质文化成果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歌游内蒙古”北疆文化活动季启动主题演出现场。(摄影:丁垚天)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全区推广“一表通”应用,建成基层“根数据库”,实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日益完善,信访代办制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常态化下访接访,将矛盾化解在基层。2025年上半年成功调解纠纷1.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回望五年,内蒙古用实践印证:唯有坚持人民至上,善用战略优势,强化系统治理,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内蒙古必将续写更加温暖的民生答卷,让北疆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