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相拥的河套平原西端,磴口县以“七沙二山一平原”的独特地理格局,孕育出蜜瓜、番茄、肉苁蓉等特色物产。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的生存智慧,将物产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书写出共生共融共富的时代篇章。
磴口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培育了众多特色物产,华莱士瓜、黄河鲤鱼、肉苁蓉、沙漠有机甜糯玉米等70余种通过有机认证的特色名优产品,以其独特风味和卓越品质,征服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味蕾。与此同时,磴口县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产业转型不断升级优化,并以规模化产业发展为引领,推动玉米、华莱士瓜、长山药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延伸全产业链条。民营企业依托“万企兴万村”积极参与到磴口县农副产业发展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村集体经济以及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和就业机会。
通过各族群众的不断努力,让不同的物产在同一片天空下共生共长,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生态与产业共生体系,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直观体现。
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同心锁”雕塑,既是河套各族群众团结治水的历史见证,也成为“融在北疆”品牌的核心意象。那达慕大会的马头琴声与各族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构成磴口县文旅融合的独特图景。
沙金套海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以文化共融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依托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打造文化示范区,通过举办科泊尔长调传承活动、那达慕大会、“同心杯”蒙古马村超联赛等文体活动,既让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也为各民族群众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平台。
补隆淖镇的花馍制作,将移民迁徙带来的面食文化与蒙古族奶制品工艺相结合,造就了口感丰富的优质烤馍。圣牧有机奶业将传统奶制品发酵技术应用于现代生产线,开发出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奶皮子酸
近年来,磴口县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凝聚各族力量,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在积极引进企业的同时,引导各族群众深度参与经济林果、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草药材种植及生态旅游、“光伏+生态治理”等产业建设,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共建中增进交流、凝聚共识。
磴口县境内沙漠土地、光热、风能及生态资源富集,不仅是发展特色有机产业的宝贵依托,更是各族群众携手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作为黄河生态治理与荒漠化防治的前沿阵地,经过70余年的持续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换新颜,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全县的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材种植规模达14万亩,红枣、酿酒葡萄等经济林1万亩,优质牧草近50万亩,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各族群众通过务工就业、合作经营、分红获利等方式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切实夯实了“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
各族群众在共商产业规划、共建发展项目、共享增收成果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情感交融、强化了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重成效中落地生根。
从华莱士瓜的“四季甜”到光伏板的“万家亮”,磴口县用物产发展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各民族共同开发的物产是“籽”,共生共荣的生产关系是“膜”,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藤”。当乌兰布和沙漠的风掠过光伏板阵列,当黄河水滋养的蜜瓜运往全国各地,磴口县正以物产为媒,在北疆大地上编织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