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在产业园里干活儿
作为农业大旗,杭锦后旗始终锚定“产业兴旗、富民强镇
金秋十月,河套地区秋收已近尾声,但在二道桥镇东方红太阳升田园综合体6000亩设施农业产业园内,却涌动着如春日般的生机与活力。连片的标准化大棚鳞次栉比,棚内暖意融融、绿意盎然。这个总投资3.5亿元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正以强劲动能撬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二道桥镇党委书记刘建光介绍:“园区占地6000亩,分南北两个片区,主要有冷棚、连体棚、棉帘大棚和日光温室4种棚型。园区整体采取订单模式种植网纹蜜瓜、玉菇甜瓜、圣女果等高端品种,同时,错峰种植彩椒,并配套4000平方米冷链仓储和分拣包装车间。”
在园区北区的瓜果基地里,今年种植的网纹蜜瓜、玉菇甜瓜已销售一空,每亩纯收入超过2万元。眼下,棚内轮作的圣女果采收已近尾声,工人们完成分选、包装工作后,便会销往南方地区。
为最大化释放土地效益,园区南区巧妙利用作物生长时间差,在部分大棚里错峰种植了彩椒。红椒、黄椒每亩产值可分别达到2.2万元、3.6万元以上。当前,这些彩椒进入了生长旺季,长势良好,12月底全面上市。
产业园的落地,让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正在棚内务工的二道桥镇太阳升村村民吕江,算起了自己的“增收账”:“我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也就挣2万元左右,还顾不上家。现在在园区干活儿,一天180元,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一年下来能有4万元左右,而且离家近,干完活儿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
吕江的“幸福账”,算出了设施农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据了解,整个园区采取“边建设、边运营”的模式,周边村民通过“进棚务工、就近就业”,已创造大量季节性岗位,有效带动2000余名农户参与就业,人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产业园建起来了,不少人都回来干活儿了。”太阳升村党支部书记昌永富说,“村集体还能通过协助土地流转、组织务工,每年获得10万元服务费,这笔钱将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作为典型农业旗县,杭锦后旗曾面临人均耕地有限、粮经作物争地的发展难题。而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既为粮食种植腾出更多耕地,又为农户拓宽增收渠道。2023年以来,全旗新建设施农业2.5万亩,像二道桥镇6000亩设施农业产业园这样的特色园区,正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端稳“产业碗”、吃上“增收饭”。
目光向前看,园区的增收内涵持续提升。当前,产业园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17栋棉帘大棚已完成主体钢架搭建,另有13座大棚同步开展棚体基础施工,预计明年3月可建成投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将孕育出更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注入持久活力。
从政策精准扶持到项目高效落地,从“一镇一园、一园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思路到全域协同共进的产业格局,旗委、旗政府以系统思维擘画产业发展蓝图,以务实举措激活镇域发展动能。杭锦后旗将持续推动更多特色产业在各镇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