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口岸如明珠般镶嵌在内蒙古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成为对外开放的第一道窗口。
近年来,内蒙古实施“边民富、边关美、边陲睦、边防固、边境安”的新时代“五边行动”,口岸也成为看见“五边行动”的窗口。
从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到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镇,在内蒙古中部荒凉辽阔的戈壁草原上,围绕着口岸聚起了人气、兴起了产业,规划着向北开放的新蓝图,党的旗帜正在口岸边境高高飘扬。
口岸人气旺 科技赋能物流畅
无人驾驶车辆载着货物,流畅穿行在甘其毛都口岸。这些口岸上特别的“工作人员”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行驶。
“这就是我们的自动导引运输车,也叫AGV,具备24小时智能通关能力。”淖尔中慧AGV海关监管场所总经理王勇介绍,这些无人驾驶车辆在可视化监管条件下,可以精准完成装卸、运输、查验、分拨各环节作业,无缝对接跨境作业。
“AGV在沿海港口很普及,但是在陆路口岸,我们甘其毛都是首个使用AGV的口岸。目前已实现日运行200辆次、最高可达400辆次的运输规模,成为运输的主力军。”甘其毛都口岸以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为突破口,刷新了陆路口岸的通关效率纪录,为全国陆路口岸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货物畅通,人流聚集,甘其毛都口岸为往返中蒙两国的货车司机建起“司机之家”,歇脚、理发、餐饮、娱乐一应俱全。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在过货量更大的二连浩特口岸,成立起口岸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二连浩特市商务局通关协调科科长娜仁高娃介绍,委员会由组织部、商务局、海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铁路车站等12个核心职能部门单位组成,实行轮值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结合梳理形成的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整合各领域优势资源,破解口岸过货通关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娜仁高娃说,委员会牵引下创新推出的“24小时值守”“窗口预约通关”等高效通关模式,使每列货物平均查验时间缩短至40分钟以内。2024年底,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口岸货运量达2105万吨,通行中欧班列3389列,以党建引领助推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口岸产业兴 生活和美边民富
穿越泛黄的戈壁草场,距离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国门半小时车程的地方有一片引人注目的“绿”。
“赛乌素嘎查是好水之意,这里是一个因水得名、择水而生的地方。”在赛乌素嘎查的村史馆里,工作人员娓娓道来这片“戈壁绿洲”的前世今生。依托水源优势,赛乌素嘎查成为二连浩特市唯一的农业嘎查。蔬菜、水果从这里走向周边牧区人家的餐桌,也通过口岸运往蒙古国。
赛乌素嘎查大棚里种植的葡萄。实习生 韩飞月摄
农业是基础,而兴边必先富民。二连浩特市赛乌素嘎查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白云富黝黑的脸上是藏不住的笑容。“2024年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较2023年实现翻番。”白云富掰着手指,细数这些年嘎查种菜的变化,“从简易大棚到温室大棚,现在依靠乡村振兴的资金建设起新型温室基地,效率又高又节水。”
在赛乌素嘎查旁边的额尔登高毕嘎查,则在嘎查党支部书记乌日娜的带领下做起肉牛养殖、活畜交易和网围栏厂的生意。一卷卷做工优质的网围栏,通过线上电商直播,为额尔登高毕嘎查打开国际市场。“我们邀请蒙古国知名主播,在当地建材市场活跃时段直播。”乌日娜说:“工厂已实现产值640万元,盈利突破50万元,预计到年底纯收入可超过70万元。”据介绍,锡林郭勒盟累计向边境旗市投入超1亿元,扶持集体经济项目83个,抵边嘎查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
直播带货现场。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包头市聚焦“统种共富”“统养共富”,在抵边苏木镇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生产资料入股、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牧民参与统种土地6800亩、统养牛羊5300只,推动抵边嘎查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30万元。
在内蒙古,143个抵边嘎查村实施中央、自治区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全覆盖,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动“书记领办项目”,建立合作社419家、家庭农牧场2049个,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3万余名,全方位促进“农牧文旅”融合发展,边境地区传统手工艺、特色旅游、物流加工等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口岸写新篇 向北开放正当时
灰塔高耸,嗡鸣声间断传来,全长9.91公里的中蒙跨境铁路项目正在甘其毛都口岸火热建设,计划2027年建成通车。项目北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出境后经蒙古国嘎舒苏海图口岸,直达蒙古国南戈壁省嘎舒苏海图站。
“项目建成后,甘其毛都口岸的通关过货设计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中国铁建大桥局中蒙跨境铁路项目经理王松涛很兴奋,配合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甘其毛都口岸有望一举成为全国首个集多种跨境运输模式于一体、通关高效、物流体系完备的综合性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秦瑞强表示,这条跨境铁路的贯通,将为两国贸易注入强劲动力,大幅提升大宗商品跨境运输效率。同时,推动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跨境物流、产业园区、边贸服务等业态升级,为中蒙两国经贸往来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中蒙跨境铁路项目规划图。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一个个项目在边疆口岸落地,随着各类人员、企业聚集,组织建设紧随其后。甘其毛都镇党委书记吕元盛介绍,由镇党委牵头,成立由口岸党工委、边防连队、边境派出所、驻地企事业、嘎查社区等党组织为成员的“国门党建”联合党委,推行基层堡垒同建、组织生活同过、发展大计同商、边疆安全同保、民生大事同办“五同共建”机制,形成“国门党建一体化”新格局。
在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也总结形成了边疆口岸地区“135”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即搭建达茂联合旗北疆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一个平台”;实现人员联动、阵地联用、工作联推,强化“三项联建”;构筑党建工作同步化、沟通协作高效化、产业发展差异化、服务群众精细化、护边管控网格化“五化融合”。
据中共达茂联合旗旗委组织部相关领导介绍,“135”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实现基层党建从“单兵作战”向“联合攻坚”转变,资源从“分散薄弱”到“聚合增效”提升,党组织作用由“弱化”向“强化”升级。
正在热火朝天进行建设的还有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2024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赋予包括国际医疗先行区、跨境铁路专用线以及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跨境投融资等支持政策。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兼管委会副主任窦小平介绍,建设中蒙经济合作区是全面贯彻落实中蒙两国政府间协议,打造沿边地区高水平开放平台、“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更是内蒙古全力推进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提质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窦小平介绍,合作区2025年新(续)建基础设施项目9个,其中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0.8%。“我们将探索建立适合合作区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合作区党建工作‘创新品牌’,切实把中蒙经济合作区打造成为沿边地区的高水平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