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林
秋日,乌拉特后旗前达门阴山一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放眼望去,一排排新植的梭梭挺立在沙地中。阴山一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一标段负责人尹萌站在刚刚停下的挖机前,远处梭梭林的翠色连绵起伏,固沙网星罗棋布,滴灌带正悄无声息地为这片土地注入生机。曾经肆虐的风沙已被这个东西绵延60公里、南北宽60公里的绿色方阵牢牢锁住。
这是中建一局用一年时间奋力书写的治沙篇章,也是作为央企落实
科技赋能 攻坚极寒冻土与干旱
阴山一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是乌拉特后旗2024年生态一号工程“百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区”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建设规模30.19万亩。中建一局承建的阴山一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一标段总面积为14.15万亩,于2024年11月启动。建设内容包括通过人工造灌木、工程固沙、人工种草、封山育草等措施,综合治理沙化土地 6.73万亩。其中人工造灌木+工程固沙 5.64万亩、人工种草 1.09万亩;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人工造乔木)0.455万亩;封山(沙)育林育草 6.965万亩;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53处等,以有效提升区域防风固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这里年均刮风260天,冬季极端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年降水量不足14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50毫米。面对极寒、干旱和广阔作业面等多重挑战,项目团队创新推出“5432”生态综合治理模式,通过“五步固沙、四化修复、三重治理、两大保障”,系统推进沙化土地治理与生态修复。
尹萌介绍,项目团队以科技手段为核心,通过采用“小班号分块施工”模式,将14.15万亩作业区科学划分为49个单元,并依托奥维地图与GPS技术实现协同管理,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在固沙环节,团队利用GPS精准规划沙障走向,并借助自主研发的“钢钎植入神器”,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中实现快速、稳固打桩,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植被修复方面,团队坚持“以水定绿”,优选梭梭、柠条等乡土树种,全面推广滴灌节水技术,大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同时,通过科学开发浅层与深层水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滴灌技术较传统方式节水50%,有效保障植被存活,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生态惠民 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
目前,阴山一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一标段已累计植入钢钎380万余根,铺设固沙网800余万米,成功治理沙地5.6万亩;完成封山育林育草近7万亩;完成人工种草9400亩;完成人造乔木2500亩。
植被覆盖率的提升不仅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也改善了局地小气候。乔灌草立体配置的“带网片”模式,显著增强了防风固沙效能和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落实以工代赈政策,雇用当地牧民参与工程围栏安装、固沙、后续管护等工作,最多的时候一天雇了周边农牧民400人。”尹萌介绍,项目通过“劳务协作+能力提升”机制,将生态治理过程转化为惠民实践平台,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大幅增加了当地农牧
“接下来,中建一局将继续发挥央企‘顶梁柱’作用,持续投身于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以更高标准、更优质量、更实举措,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尹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