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广袤无垠,8.15亿亩的辽阔草原占全
芒来嘎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优良作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在不断推进中央八项规定落实的过程中,体现出“
“芒来模式”将生态优先熔铸于标准化发展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凭借极强的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在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等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草场好了,牛羊肥了,日子更有盼头了!”当地牧民的质朴话语,道出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受,也生动诠释了“芒来模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核心价值。今年3月,“芒来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获“草原地区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先锋”美誉。
破局突围,激活草原潜在活力
芒来嘎查位于新巴尔虎右旗旗府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南25公里处,北依克尔伦河,南临蒙古国边境,是典型的以传统牧业为主的边境嘎查。
“曾经的芒来嘎查,虽然草场辽阔,但基础设施匮乏,牧民靠天吃饭,整体收入不高。”芒来嘎查牧民布日古德回忆
面对生态负荷重、牧民增收难等困境,嘎查党支部在2010年以“抱团破局”为突破口,着手成立合作社,踏上了探索“芒来模式”的改革之路。
嘎查党支部书记兼嘎查达米吉格道尔吉清晰记得,为扭转牧民“单打独斗”的传统观念,嘎查“两委”连续3次召开牧民大会,向乡亲们反复讲成功案例,说发展目标,绘发展蓝图,说服他们参加合作社。
“当时嘎查党支部先是说服‘两委’成员和党员,再由党员们带头去做牧民的宣传动员工作。”米吉格道尔吉说
经嘎查党支部持续不懈地宣传动员,第一批18户牧民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合作社。令人惊喜的是,当年便实现放牧成本下降30%,还释放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这一成功实践,让牧民户均年收入跃升至1万元以上,也将“抱团发展”从理念变为牧民可触碰的现实。
2019年6月18日,新巴尔虎右旗首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芒
多维创新,绘就草原生态画卷
“牧户加入合作社要按
这套量化入股机制的背后,是合作社近年来为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改善
曾作为有序利用草原重要手段的网围栏,在牧区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成为畜牧业转型的制约因素。2019年,芒来嘎查拆除优化长达96公里的网围栏,打破长期以来草场碎片化的桎梏,整合出27.8万亩的草场,并将其划分为春、夏、秋、冬营地和打草场五块,通过全年轮牧助力草原植被恢复。
正如米吉格道尔吉所说:“河边的草、打草场的草、秋营地的草都不同,牛羊什么季节就要吃什么样的草。转场放牧,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避免过度放牧,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为确保轮牧休牧成效,芒来嘎查进一步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
“我们雇佣有饲养经验的羊倌放牧,其他牧民就可以放心出门务工了。”担任“浩特长”的宝力道巴特尔说
如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显著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芒来模式”也因此被自治区纳入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典型案例。
以绿为基,铺就牧民增收之路
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芒来模式”始终锚定牧民持续增收与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标,通过合作社这一组织载体,将草原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动能。
牧户以草场、牲畜等资源量化入股,完成从“个体放牧者”到“集体职工”的身份蜕变。在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牧民既可以像占布拉巴布那样担任羊倌,每月领取7500元固定薪酬,也能通过牲畜入股获取分红。2024年,
合作社还以呼伦贝尔草原羊为主导产业,通过整合分散养殖资源形成规模化集群,并与龙头企业构建紧密利益联结。2024年与呼伦贝尔小肥羊羊肉有限公司签订的肉羊购销合同,按出栏旺季最高价结算,每只羔羊售价比散户单卖高出25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0.87万元。
依托生态修复成果,芒来嘎查深度挖掘本地资源禀赋,探索出“草原旅游+”的多元业态融合路径。2024年,米吉格家庭牧场以原生态草原风光为基
“芒来模式”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当草原生态优势通过组织创新、模式创新转化为产业动能,便能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牧民富”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草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