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他们立于讲台之间,让孩子们看见浩瀚宇宙;他们坚守岁月更迭,让每一程青春都奔向灿烂远方。
他们的世界很小,只是一方教室;他们的世界很大,装得下整个未来的希望。
9月10日,教师节。我们走进巴彦淖尔的校园,记录那些温暖坚定的身影,致敬每一份润物无声的耕耘。
——编者
杭锦后旗双秀实验学校马北兰——
扎根乡村 点亮希望
教育是一场爱的守望。
在杭锦后旗双秀实验学校,副校长兼六年级班主任马北兰的一天从天蒙蒙亮开始,到夜深人静才结束。教室、宿舍、家访路,构成了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轨迹。她所带的班级,前后有200多个特殊的孩子:双孤、留守儿童……每一个标签背后,都是一颗渴望被关爱的心。
马北兰俯下身来,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她为每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细心观察、认真记录,悄悄调整教学方法。她发起“带宝贝回家”行动——周末把孩子接回自己家,给他们洗澡、做饭,与他们一起看星星;在班里给过生日的孩子准备惊喜,带他们做游戏、读绘本。那些被生活划过伤痕的童年,在她的呵护下,一点点被温柔包裹、愈合。
改变是看得见的:原来低头不语的孩子,开始举手发言了;曾经退缩角落的身影,如今奔跑在操场,活跃在集体中。
马北兰常说:“老师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杯水。”不管多忙,她始终坚持阅读,从书中汲取力量,也把这份“读书的韧劲”传递给学生。她在班级打造图书角、推行共读计划、建设“书香班级”……那些学前几乎没摸过绘本的孩子,如今已经能够流畅表达、自信分享。
教书,更是在教人。她善于捕捉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许是一次大胆提问,也许是一幅画、一句真诚的问候。
扎根乡村教育30多年,马北兰就像一名默默耕耘的农人,不急不躁,用爱守护每一株新苗的生长。她用最朴实的行动,写下了属于乡村教师的动人篇章。
磴口县第一中学吴晶——
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教育该以怎样的姿态扎根学生心田?这是磴口县第一中学的吴晶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手中握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钥匙,在课堂田野里耕犁不辍,就是想用创新的方式让理论变得亲切可感,用真诚的热爱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吴晶说。
吴晶给学生讲题
2003年,吴晶从包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后,便与思政课结下不解之缘。课堂上,她从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她将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案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吴老师讲课特别接地气,再抽象的知识,她都能将其转化为我们身边的故事。”在同学们眼中,吴晶不仅是政治课教师,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她的课从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一场又一场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吴晶都会认真解答,从不敷衍。更难得的是,她不仅是课堂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中的益友。作为班主任,她常常利用自习课找学生谈心,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烦恼,都能在她那里得到耐心开导和及时帮助。
吴晶说:“讲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奋斗一生的事业。”
作为德育副校长,吴晶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她带头组建德育团队,带领老师们开展《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不同学科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等自治区级课题。此外,她撰写的多篇论文荣获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还入选了自治区高中思政课卓越教师培育计划。
耕耘思政教学一线20余载,她不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之“道”与思政之“美”,让思政课成为照亮学生的光。
临河区第四中学王水生——
教书育人守初心
这是一名“硬核”教师,她创新开展“五问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完成校本教材《小升初衔接教材(数学)》编写工作,论文《初中数学情感教学初探》获自治区一等奖……29年教龄的她以初心为舵、匠心为桨、爱心为帆,在教育的长河中默默耕耘,照亮了无数学生的求学之路,她就是临河区第四中学教师、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王水生。“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是王水生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的课堂上,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和公式堆砌,而是充满趣味与挑战,她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每一个概念都鲜活起来。王水生还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班级管理中,王水生实施小组自主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习部、评价部、卫生部等小组作用,定期评选“学习之星”“卫生之星”“文明之星”等,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同时结合不同的节日,开展了“缅怀先烈”“爱我中华”等主题班会,并通过课本剧、演讲、朗诵等形式,让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充分展示出来,形成了“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治班方略。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王水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多年教书生涯里,她不仅自己扎根讲台,更像棵大树,为年轻教师遮风挡雨。王水生说:“我们追求的不是完美的表演,而是有生命、有思考、有成长的真实课堂。”她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赢得了同组青年教师的钦佩。
29年教育路,王水生的教育理念在岁月沉淀中愈发清晰——做一个有温度的班主任,用接纳与包容、唤醒与热爱,陪伴学生成长。
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学校张荣——
用青春托举山里娃的求学梦
在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学校,只有60多个学生。43岁的张荣,已经在这儿坚守了20多年。
刚来的时候,从家到学校是100多公里的黄土路,班车一天只有一两趟,跑一趟得半天。她就这么来回跑了五六年。
张荣在上课
当时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办公室里半地都是黄沙,冬天室内温度比县城要低好几摄氏度,早晨起来,盆里的水都结着冰。很多老师来了又走,只有她留了下来,因为她放不下那些眼睛亮亮的孩子们。
“留在我们这儿的孩子,往往最需要人疼,最需要教育。”张荣常说。
学校里很多是留守儿童,有的来自单亲家庭,还有残疾的孩子。她经常跟他们聊天、给他们补衣服,还组织开展“爱心妈妈”活动,找爱心人士来帮忙。从2018年开始,她更是一个人扛起了为残疾孩子“送教上门”的担子。4年多的时间,她跑了100多次,山路不好走,她就一步一步踏过去。
教学中,张荣也从不含糊。她是语文老师,也教心理健康课。2008年,她指导学生排的课本剧拿了全旗一等奖,实现了学校“零的突破”。她自己也3次被评为旗“教学能手”,还带领老师完成了市级课题。2017年,她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23年,她荣获自治区首届“最美教师提名奖”;今年,她又加入了自治区名校长工作室。
2023年11月任校长后,面对分课困难,张荣主动接手了三年级语文课。课后她还四处奔走,为学校争取到了10.5万元的物资和11万元资金,资助了22个孩子,建起这座“美丽乡村学校”。
现在的张荣,依然每天忙碌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教室里有她讲课的声音,操场上有她带着孩子跑步的身影,心理咨询室里她耐心听着每一个孩子的心事。
20多年,她用妈妈一样的爱,守着乡村的讲台,也守着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吕银凤——
用心打造“快乐课堂”
教师这个职业,自带光芒。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的英语老师吕银凤不仅常常挂在嘴边,更把它刻进了自己15年的教育岁月里。
吕银凤(右)向老教师请教
2010年,她刚通过选拔考试,成为一中教师,讲台还没站热,就听说石哈河镇小学缺英语老师。“村里的孩子更需要英语启蒙。”她想都没多想,主动申请支教。这一待,就是一年半。
2012年,德岭山学校初三英语教师紧缺,吕银凤又一次站了出来。两次奔赴乡村,她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也成了许多孩子眼中“会发光的吕老师”。
回到一中,她依然闲不住。高中英语教学任务不轻,她却主动揽下年级组的教研活儿,是大家公认的“多面手”。
她的英语课一点也不“闷”。学生们说:“吕老师的课,是能‘玩’起来的!”她不信英语是背出来的,坚持英语是用出来的。课前,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把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引”进课堂;课上,她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让孩子们分组对话、角色扮演、开心表达。枯燥的语法“活”了,陌生的句子“响”了,英语课真的好玩起来了。
她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参加各类教学研讨,还经常主动分享经验、举办公开课。不少年轻教师都说:“吕老师带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我们。”
15年,吕银凤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她用持续的温暖与专业的匠心,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路。她就像一盏灯,安静地亮着,但光,却照得很远。
临河区第一中学贾浩静——
当好学生的“筑梦人”
晨光透过临河区第一中学的教室窗棂,落在英语教师、教研处主任贾浩静握着粉笔的手上。这双手,在三尺讲台前挥舞了23年,把枯燥的语法规则,揉成了学生眼里闪着光的知识点。
贾浩静在备课
走进贾浩静的英语课堂,总能看见不一样的教学情景。她运用AI技术,让课本里的故事人物“开口说话”,学生们在惊叹之余,开始用英语交流起自己的所见所闻,原本沉闷的单词、语法学习,在互动中变得鲜活有趣。而这样轻松又高效的课堂,正是贾浩静紧跟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探索。
校内多次讲示范课、带领全组教师共同探讨高效课堂……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临河区第一中学“6+1”高效教学改革,贾浩静不断探索“高效率、有针对性”的英语课堂,将新技术与教学巧妙地融合,通过讨论、合作、探究、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让枯燥的语法变得有趣,固定的单词句子变得生动。
“一切以学生为主!”每当同事问起教学心得,贾浩静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语气里满是笃定。这份“以学生为本”的初心,不仅成为她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浪潮里打磨课堂的“指南针”,也成为她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她深知,要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自己必须不断成长——2010年,贾浩静考取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通过学习进修,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日常的教学中,她依旧不懈努力,开展专题研究、校本教材探索、编制学案统练试卷,与其他教师一起交流经验、实践反思,不断积累更好的教学方法。在她的带动下,英语组的高效课堂探索越走越实,而贾浩静所带的班级,高考英语成绩连续三届在年级名列前茅。“青年骨干教师”“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证书,也成了她深耕教学的最好见证。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阳光雨露,终会绽放出绚烂之花。作为教师,我愿倾尽所能,陪伴他们破土发芽,拔节生长。”贾浩静的话语里,满是对教育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