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在线
临河区检察院“智慧监督”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2025-08-27 10:12:54 通讯员 : 郭嘉诚 编辑:白锦涛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临河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积极探索“科技+检察”办案模式,将大数据、无人机、水质快检等科技手段深度融入公益诉讼全流程,以科技航能提升监督质效,为守护公共利益注入“智慧动力”。

2024年以来,临河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常态化运用“无人机+实地查看”模式,对临河段50余公里黄河防洪堤、河滩及河面开展巡河,通过无人机航拍获取高清影像,精准排查出河道垃圾堆积、非法排污等问题线索,结合实地勘验核实,全年向相关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5份,推动清理河道垃圾40余吨,整改企业污水排放问题2件。针对黄河沿线禁种高秆农作物,联合相关监管部门开展“回头看”时,无人机地毯式航拍覆盖全流域防控区域,通过影像比对确认玉米、葵花等高秆作物“零种植”,让监管无死角。今年在农业面源污染巡查中,无人机再次发挥优势,对一险工段沿岸进行细致扫描,清晰捕捉到农地“白色污染”等隐蔽问题,为后续推动农用薄膜回收治理提供了精准依据。

为提升线索排查和证据固定专业性、精准性,临河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充分利用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工作室快检设备,对辖区内四排干、五排干等排水沟道开展水质快速检测,及时掌握水体污染物指标。2024年以来,通过无人机取证成功锁定4处环境污染排放点,相关数据经整理分析后,成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关键的视听证据。

依托大数据模型,临河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对2024年以来办理的100余件立案案件进行分类梳理,重点分析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案件特征,提炼线索发现规律,为专项监督提供方向指引。在乌梁素海流域专案办理中,办案人员通过无人机航拍固定13.95亩污染区域的位置、范围及污染物状态,结合现场勘验记录和水质快检数据,形成完整证据链,在行政公益诉讼中有力推动问题整改。2024年6月,涉案1万吨固体废物全部清理完毕,科技手段为案件高效办结提供了坚实保障。

未来,临河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将持续深化科技与检察职能的融合,进一步完善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工作室的科技配置,探索引入更智能的生态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模型,让线索发现更敏锐、证据固定更精准。同时,不断拓展科技应用场景,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标准农田保护等领域,以无人机巡查、大数据追踪等手段织密监督网络,并深化与行政机关的技术协作,推动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线索互通、数据互通,以更高效能的公益诉讼监督,守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