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开展“社工+”服务模式,形成多学科协作的专业化康复服务。
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常伴发的代谢综合征、运动功能退化等问题,服务团队制定个性化躯体管理方案。医护人员通过入户开展基础健康监测,包括血糖、血压动态追踪,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同步引入传统养生功法,通过“八段锦”教学改善服务对象平衡能力与协调性,设计“手指操+肩颈操”专项训练,有效促进手部精细动作功能与上肢肌力的恢复,全面提升身体机能。多项服务举措受到服务对象及家属的广泛欢迎,躯体健康管理服务的实效性与人文关怀获得普遍认可。
为破解服务对象社交退缩难题,服务团队创新开发“治疗性手工”模块。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共同制作艾草锤、香囊等实用工艺品,在材料准备、步骤分解、成品展示等环节设置结构化互动场景。通过“成品互赠”“制作经验分享”等设计,逐步引导服务对象建立非语言沟通渠道。
针对服务对象普遍存在的自我效能感低下问题,社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与正念减压相结合的干预模式。除常规心理疏导外,特别设计“成功日记”打卡活动,引导服务对象记录每日微小进步。对于重度焦虑患者,社工借助情景构建与角色扮演技术,模拟如超市购物、乘坐公交等日常场景,在安全、支持的环境中协助其逐步缓解紧张情绪,提升应对现实压力的能力。
为有效应对服务对象自行停药、漏服药物等问题,服务团队着力构建以“家庭支持为基础、社区协作为延伸”的服药管理支持模式。社工通过入户面对面指导,借助“药盒分装”“服药提醒工具”等实用方法,提升服务对象服药执行的便利性与规范性。此外,团队创新推行“服药鼓励计划”,对按时服药的服务对象给予正向反馈,并通过积分认可等形式增强其持续服药的动力,逐步引导服务对象从被动用药转向主动管理的健康行为模式。
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入户服务123人次,建立健康档案481份,开展各类康复训练4场次,切实提升了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服务对象及家属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