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丨巴彦淖尔:经济林产业美了生态富了口袋
发布时间:2025-07-17 09:29:24 记者 : 黄景莲 编辑:白锦涛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经济林产业,加快推广林药、林光、林旅、林禽等“林+”模式,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

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塔汉其嘎查林果产业园以前是沙荒地。2020年,白彦花镇建起占地800亩的林果产业园,种植契丹香果等优质抗寒苹果。2024年,首批果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深受消费者欢迎。果园还与鲜榨企业达成合作,销售渠道稳定畅通。

“这个园区是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的涉林项目,规划设计之初引入了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果树。管理过程中,我们让当地农户参与进来对果树进行修剪、施肥,带动农户增收。”乌拉特前旗林草局产业办主任邬海涛说,在发展林果产业基础上,园区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种植生长周期较长的二月兰和芍药,与苹果形成“长短结合”的种植模式,构建“树上硕果盈枝、林下药材生金”的生态经济格局,提升林果产业附加值。

林果产业的落地,让沙荒地逐渐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据了解,乌拉特前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不断拓宽“以绿生金”“养绿引金”“点绿成金”的渠道。通过林下套种、林下养殖等方式,在前山片区集中打造枸杞经济林,在乌拉山南北麓打造高标准契丹香果、鸡心果产业,在山旱区发展药用酸枣特色产业,共建成标准化示范园5处,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合作社13家,形成林区增效、林草增产、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体。全旗已建设经济林4万亩,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116万元,林果经济从“局地发展”向“多点开花”转变。

杭锦后旗也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现有经济林3.5万余亩,其中梭梭接种肉苁蓉1.6万亩。该旗还采用土地入股形式引进药材生产企业,实施药材花卉、育苗育种等多项工程,引种灌木类、宿根类为主的适合本地种植的中草药品种12种,引领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杭锦后旗沙海镇前进村的梨园里,张玉飞正在打理早酥梨。“这沙地梨熟了,比蜜还甜。去年20亩梨卖了18万元。”张玉飞说。据了解,2022年,杭锦后旗引进西北农林大学“宽行密植、粮果套种”种植模式,让沙漠长出“金果子”,同时整合北郊湿地、东风林场和前进村梨园,打造集沙漠娱乐、探险、湿地观光、候鸟观赏、梨园采摘于一体的生态绿色旅游基地。

据了解,去年,我市大力培育扶持肉苁蓉、特色林果、中药材等一批优势特色林草产业,完成经济林建设面积5.1万亩,经济林产量达13.44万吨。争取自治区林业产业化项目资金400万元,扶持4个项目开展林果产品储藏、精深加工以及基地建设。梨树宽行密植、塞外红苹果建园、细穗柽柳育苗及造林3项技术规程通过地方标准立项。

在位于乌拉特前旗先锋镇新华村的沃力农家庭农牧场,红柳签加工厂房里机器轰鸣,一根根红柳枝经过切割、打磨、包装等工序,成为长短一致的红柳签,等待发往包头、临河等周边城市。农牧场负责人赵永强说:“红柳签不愁卖,都是订单生产。从去年10月开始到现在,已经挣了10多万元。”

新华村土壤盐碱化严重,而红柳具有超强的耐盐碱、抗风沙特性。到今年,新华村红柳种植面积已达200亩。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祁建平说:“村民把红柳种上,两三年后土地盐碱就改善了,经济效益也不错。到明年,每亩地可收入2000元钱。”通过“红柳经济”先锋镇已经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之路。

乌拉特中旗祥和泰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则着力打造“林上结果、林下养殖”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合作社的果园里,数千只大白鹅成群结队在林间悠闲觅食。这些家禽以昆虫、杂草为食,不仅能降低养殖成本,还能提高禽肉品质。家禽的粪便又可以为林地提供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合作社负责人刘星泉说:“我们有1000多亩果园,往年除草费用就得50000多元。今年养了4500多只肉鹅,鹅就把草吃了,卖鹅也能产生收入,粪便还可以还田,让果树更好地生长。今年,果园总产值预计能有60多万元。”

据了解,今年,我市加强推广林草、林药、林禽、林旅、林光等“林+”模式,大力发展酸枣、肉苁蓉等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已建设经济林2.12万亩,建成4个经济林示范园,依托自治区7个产业化项目,打造梨、酸枣、射干、芍药等经济林和中药材示范基地,在乌拉特中旗建设保鲜库和加工车间,在磴口县、乌拉特前旗分别引进果酒、酸枣仁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