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吃饭”到“靠棚致富” 从“销售难题”到“订单盈门”
王林中三十年的种瓜路
发布时间:2025-06-20 15:56:36 通讯员:韩越 文/图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清晨6点,胜丰镇瓜农王林中的大棚里已是一番忙碌的景象。走进大棚内,瓜田里藤蔓如绿浪翻涌,瓜叶掩映下,溜圆的“灯笼红”一个挨着一个,沉甸甸缀满垄间。63岁的王林中正蹲在瓜田间摘瓜,只见他手腕一托一转,清脆的“咔”声响起,饱满完整的瓜已离藤入怀,动作行云流水。

采摘香瓜

“这批瓜是从6月上旬开始采摘销售,预定单现在每天排得满满的,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摘500斤~600斤。”王林中一边麻利地摘瓜一边介绍道,“为了顾客们能吃上最新鲜的瓜,我每天早上5点多就开始下地摘瓜,一早摘下来的瓜不管啥时候吃也冰冰凉凉的,如果要是中午摘的就不太好吃了。”

掐指一算,王林中种瓜已整整31个年头。回想起1984年刚开始种瓜他感慨颇深:“刚种瓜的那几年真是太辛苦了!”施肥靠经验,浇水凭感觉,种苗基本靠“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或连续干旱,就可能让大半年的辛劳付诸东流。就算一年到头运气好迎来了大丰收,如何往外销售又成了大难题,“那时候只能起早贪黑拉到镇上或县城的农贸市场去推销,价格还不稳定,损耗也挺大的。从2011年开始,政府让我们建铁架大棚。当时一听这个消息特别激动,我赶上第一批就把这个大棚用上了。”尝到设施农业甜头的王林中,在2017年政府推广滴灌技术时,又毫不犹豫地成了首批“尝鲜者”。

乘着设施农业飞速发展的东风,王林中的种瓜模式在短短几年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进他的瓜田已经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精心培育过的瓜苗在覆有透明塑膜的大棚内肆意生长,无惧外部风雨侵扰,室内温湿度与光照均保持在作物最佳生长区间,滴灌系统精准地把水肥送到每一株瓜苗的根部,绿叶舒展,瓜果膨大,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大棚可以保护瓜不被风吹雨淋,还能保持温度,制造温差,能让瓜更甜,口感更好。滴灌能让瓜适时用水,瓜什么时候‘渴’了什么时候能‘喝’,需要多少就给多少,节省了水、肥料和人力。用上这种新技术之后咱们回头客特别多,顾客们都觉得咱家这个瓜好吃,又大又甜。”王林中由衷地赞叹道。

随着品质的提升、产量的相对可控,让王林中头疼不已的销售问题也迎来了“破局”。最初是政府帮扶销售,邻里邻居买来自己吃、送亲戚,随后口口相传,来自呼和浩特、包头、乌海的预购订单纷至沓来。“现在已经完全不用自己去推销了。”王林中自豪地翻开他那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你看,今年瓜刚授完粉这老客户电话就来了,这家要100斤,那家要200斤……订单都排好了,我这5000斤的产量,基本都被预定了大半。”这些订单通常都是个把月之前就提前敲定了价格和数量,这让王林中心里早早就有了底,也再不用为销路和市场行情发愁了。

从最初看天吃饭的传统露天种植,到如今精心“伺候”的设施农业,王林中不仅为自己蹚出一条致富路,同时也积极帮扶和带动着本地“灯笼红”产业的发展,而作为扎根这片土地30余年的“老把式”,他既是农业发展升级蝶变的见证者,更是这场变革红利的躬耕收获者。

从“靠天吃饭”到“靠棚致富”,从“大水漫灌”到“按需滴灌”,从“盲目试种”到“良种精育”……回顾这30余年的风雨历程,王林中深有感触:“以前种地就是靠天吃饭的苦差事,现在用上新技术、新设施了,不用再受那份罪,也不用担心老天爷不给饭吃。瓜种在棚里品质有保障,我们心里也踏实。现在这份事业,算是有保障、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