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五原县天吉泰二合永项目区的沙丘间看到,新栽的沙枣苗在滴灌管网的滋养下舒展新芽,身着橙色工作服的护林员沿着林带仔细巡查,远处的组合井正将地下水输送到每一棵苗木根部,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二合永项目区
位于五原县西南的二合永沙丘,曾是悬在黄河岸边的“生态隐患”。这片占地6000余亩的沙地,距离巴彦淖尔机场不足3公里,每年春季的沙尘暴不仅威胁航空安全,更对黄河岸线稳定构成挑战。2023年,随着“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号角吹响,这里成为五原县生态治理的前沿阵地。
二合永项目区新植的苗木已初成规模。2024年完成的1484亩治理面积中,1110亩乔木林虽因立项较晚成活率待提升,但成行的杨树、杜梨依然挺立,仿佛等待着今年补植沙枣、酸枣的“援军”;372亩灌木林则在沙丘上织就了绿色网格,264亩工程固沙区的草方格与红柳、柠条相互映衬,形成了“固沙—造林”的双重防线。“我们采用滴灌技术,10眼组合井和地下管网覆盖整个项目区,每亩节水率比传统灌溉高60%。”林业管护中心负责人介绍道,今年计划补植的209亩沙枣林,将进一步增强这片沙地的生态韧性。
作为黄河沿线最大的沙地治理项目,二合永项目区的意义远超绿化本身。它不仅是阻止流沙侵入黄河的“盾牌”,更是五原县探索节水林业的试验田。滴灌系统的全面应用,让每亩造林成本降低30%的同时,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五原方案”。
从二合永项目区放眼全县,五原县在防沙治沙的征程中早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近年来,五原县累计新增造林11.26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木5115万株,保存率达到80%以上,城市造林绿化取得历史性突破,建成823公里绿色长廊,主要交通干道基本绿化贯通;依托大规模农田配套,建成农防林3万亩;全力推进“四荒地”造林,让近9万亩盐荒地改良变绿;2024年完成零星沙丘治理1.1万亩,提前实现县域无裸露沙丘目标。在防沙治沙进程中和低质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发展1.3万亩经济林,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让“沙进人退”的旧貌彻底变为“绿进沙退”的新颜。
在五原县,生态治理首先是政治任务。县委将造林绿化纳入各级党政班子考核“指挥棒”,设置县、镇、村三级林长365人,划分村级责任区128个,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全覆盖。全面推行“林长+沙丘长制”,针对县域内13处重点沙丘设置13名沙丘长,形成林长与沙丘长协同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将每一棵苗木的管护责任压实到具体人头。“每年开春的植树造林大会战,全县干部群众齐参与,这已经成为五原的‘开春传统’。”五原县林草局负责人感慨地说,这种“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定力,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扎根于河套大地。
针对不同立地条件,五原县开出了精准治沙的“药方”:在土壤肥沃处广植杨树、杜梨等乔木,构建防风固沙的“主力军”;在盐碱地推广红柳、沙枣等耐盐灌木,打造生物改良的“先锋连”;在流沙区采用“草方格+灌木”模式,筑牢固沙锁边的“防火墙”。银定图作业区的高德全家庭林场,便是科学治沙的生动样本——二十余年坚守,2700亩林地不仅锁住了流沙,更蓄积了近3万立方米木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向阳防沙治沙作业区,2000余亩梨园已进入盛果期,既是生态林又是“摇钱树”。这种“生态+产业”的模式,让防沙治沙从“纯投入”变为“有产出”,全县累计发展经济林1.3万亩,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
尽管成绩斐然,五原县的治沙之路并非坦途。水资源短缺、造林资金存在缺口、部分区域的林地权属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化治理进程。
面对挑战,五原县正积极探索破题之策。在二合永项目区,“节水优先”原则被贯穿始终,下一步计划引入智能灌溉系统,进一步降低用水成本;向上级争取将沙地治理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基金,探索“生态补偿+产业反哺”机制;同时,通过明晰林权、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让生态治理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站在二合永项目区的制高点远眺,黄河水在沙丘南侧蜿蜒东流,新植的苗木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是大地对绿色的回应。当沙地变成果园、当林场变为景区,绿色,正成为五原县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