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一片苍翠的林海正默默守护着河套平原的丰饶。这里曾是黄沙漫卷的流动沙丘,而今却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典范——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三代人用60余年的坚守,将2.15万亩沙地变为绿洲;林场人以“滚石上山”的韧劲勇攀高峰,林场林草覆盖率跃升至88%,书写了从“治沙”到“兴绿”的时代新篇章。
修剪树木
绿树成荫
新华林场林荫路
第一代:拓荒者的血性与坚守
1960年建场之初,新华林场“一眼望去尽是沙丘”,春季风沙蔽日,庄稼需补种三四茬才能成活。首代林场人贾克明回忆道:“驴车拉树苗,徒步几十公里去栽种,树苗的成活率却不足50%。”他14岁便扎根林场,用肩膀扛树苗、用双脚丈量沙地,如今他胸前的党员徽章仍熠熠生辉。正是这份执念,让他在风沙中坚守了半个世纪。
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后,那时的林场总面积仅5.2万亩,下设4个分场、22个作业区,27名职工用最原始的工具与风沙较劲——挖一个树坑要10分钟,树苗成活率还不高,但他们坚信:“只要有一棵树能活,这片地就能绿!”时至今日,首代林场人种下的第一棵杨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树高20米左右,成为三北精神的见证。
第二代:科学治沙的突破
20世纪80年代,第二代林场人杜文化接过父辈们的铁锹,带领团队引入“三北”防护林等国家工程。面对成活率低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创新“乔灌草结合”技术,将林场森林覆盖率从25.6%提升至65%。
回忆往昔,杜文化感慨道:“以前造林成活率不到50%,有人质疑我们栽树是白费力气。但我们认为,既然有树能活,就说明这片地能栽树,只是还没找到科学种植的方法。”他带领团队试种沙枣、梭梭等耐沙树种,探索“草固沙、灌锁边”的立体防护模式,为后续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代:绿色发展的新篇
90后“林三代”吕林泽扎根林场8年,种下11万株树苗,育苗数百万株。“我的工作就是让林场由‘绿’变‘彩’。”他兴奋地说,每到春夏季,我们都要在班禅召海子环湖种花,让林场四季有景、生态多元。
1991年出生的林场职工钟方帅,则在重度盐碱地上试种了300亩文冠果。“随着试验田的成功,我们将持续扩大种植面积,让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他说。
吕林泽所在的团队引入北斗导航、无人机巡护等现代化设备,用挖坑机20秒就能完成一个树坑;钟方帅的文冠果试验,正是林场与中国林科院合作筛选的20余种耐盐碱乔灌草种之一。
如今,新华林场不仅是绿色屏障,更成了科技高地。“河套地区盐碱地林草植被构建和生态修复博士科研工作站”在这里挂牌,3名博士常驻攻关,编制《新华林场植物资源图册》,建立生态档案数据库,为治沙提供“科技大脑”。
如今的林场,84种野生动物重返栖息,湖泊面积从500亩扩大至700亩,形成“网、带、片”立体防护体系;林草覆盖率从2023年的65%跃升至88%,累计固沙554.81万吨、固碳42.94万吨,生态服务价值达10.95亿元。“闲着也要来种树,这片林子是我们三代人的命根子。”退休职工张玉清常来林场帮忙种树。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治沙”到“兴绿”,新华林场三代人用青春诠释了三北精神。站在林场的瞭望塔上,新一代治沙人正眺望远方,他们不仅要守护绿色长城,更要让这道长城成为“富民长廊”“精神高地”,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续写新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