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21个温暖工程项目,扎实筑牢供热民生保障补给线;发放救助补助资金6.83亿元,惠及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20万人次;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4所、新增学位4020个;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落成开诊,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这是我市过去一年的民生“成绩单”,也是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一份份民生蓝图变成一幅幅幸福实景的真实写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今年,我市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快乐新学期
推进城市更新
让群众安居更宜居
家住临河区水利家属楼的七旬老人赵克春习惯饭后在面貌焕然一新的小区内散步。“改造前,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下水管道总出问题、安全隐患比较多。改造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小区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人乐呵呵地说。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去年,我市改造老旧小区98个,涉及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1.2万户;续建棚户区改造项目基本建成3226套。
今年,我市将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4万户、各类管网80公里,打通主城区断头路7条。扩面提质温暖工程,让群众的供暖温度由“达标”向“舒适”提升。
筑牢均衡发展基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月24日,我市各中小学迎来开学日,临河区金川街道金沙社区居民杨先生准时将孩子送到市第四小学。“学校环境好、硬件设施完善,小班化教学孩子也能更好适应。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真是太好了!”杨先生高兴地说。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去年,我市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4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8.24%。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院获批筹建,建成中小学幼儿园4所、新增学位4020个,1名教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今年,我市将坚持统筹安排、系统推进教育提质升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提升教师培训质效,招聘教师500人以上,锻造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设立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巴彦淖尔市中学,建成临河五中分校、明珠路幼儿园,新增学位1770个。建设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院,支持河套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本科类专业。
优化养老服务体系
托起幸福“夕阳红”
午饭时间刚到,临河区先锋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餐厅里便热闹起来。干净整洁的环境中,老人们围坐在一起,饭菜的香气中夹杂着聊天声、欢笑声,餐厅内一片温馨。“社区有了助老餐厅,每天都能按时吃上热乎饭,还有朋友陪着聊天,日子也没那么孤单了。”今年75岁的梁大爷边吃边笑着说。
去年以来,市民政局通过引进4家专业养老服务公司,聚焦60岁以上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最急需、最迫切的居家养老需求,在对老年人进行综合能力评估的基础上,为老年人制定“一人一案”个性化照护计划,签订照护服务协议,对其提供生活照料、基础照护、探访关爱、健康管理、委托代办、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上门暖心服务,将养老机构的专业照护直接搬进老人家中,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护理。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既是民之所盼,也是民生大计。今年,我市将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更加可及可感。全面推进2024年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确保今年6月底前按期高质量完成。持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覆盖面,新建改扩建2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9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加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力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全市四级、五级养老机构数量。
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群众就医更便捷
近日,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病房内,市民关大庆正在细心照顾着刚做完心脏介入手术的妻子。他感慨道:“免去舟车劳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真是太方便了!”
去年11月,位于我市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新院区开诊,并与阜外、安贞等30余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更多群众在市内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疗卫生是民生之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去年,我市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持续做好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急诊急救等重点专科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等工作,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谋划九项民生实事,奋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我市群众赴外地就医数量较高的病种,与北京高水平医院建立长效诊疗合作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进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内涵建设;在每个旗县区至少建设2所公办托育机构;为300个行政村卫生室配备联网心电设备,提升卫生室诊疗能力;针对高发的五类癌症开展3000例免费临床筛查;2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设置方便门诊,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减少就医时间和成本;推进全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4所三级医院全部开通“云影像”服务;推动基层中(蒙)医馆提档升级,优质馆占比达到90%;实施新周期“两癌”筛查项目,逐步扩大筛查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