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 磴口:光伏聚能 黄沙生“金”
发布时间:2024-11-13 11:09:20 通讯员:王煜 马超峰 文/图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磴口县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开辟“板上产绿电、板间长绿草、板下生绿金”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形成光、林、草相结合的沙产业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光伏+生态治理面积约4.8万亩,光伏装机容量162万千瓦。

  近日,在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蒙能集团磴口县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施工现场,呈现着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施工人员正在加紧组装光伏支架组件、安装调试设备,身后一片片刚刚完成安装的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该项目占地面积4.46万亩,总投资58.3亿元,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光伏支架基础已全部完成,12.8万组光伏支架已完成98%,332万块光伏组件已安装完成85%,4座升压站土建工程已结束,设备安装已完成,目前正在开展设备调试工作,预计11月25日实现并网发电。”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巴彦淖尔中心磴口县160万千瓦光储项目经理马泉山介绍说。

1113004_001_01_s.jpg

沙海深处的光伏基地

  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达426万亩,占县域面积的77%,沙区光照资源丰富,发展光伏产业条件得天独厚。磴口县抢抓“双碳”发展机遇,立足乌兰布和沙漠丰富资源,全力打造乌兰布和沙漠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蒙能集团磴口县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是集清洁能源生产、生态修复保护于一体的生态治理项目。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模式,光伏板间距拉宽至12米,光伏板高度抬高至1.8米,在光伏板间栽植梭梭、四翅滨藜等抗旱节水沙生灌木,并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减少地面日照辐射和水分蒸发量,更好地促进光伏板下植物的生长和植被的恢复,栽植的梭梭、四翅滨藜后续可接种肉苁蓉,发展沙产业。同时,在项目供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水定绿的原则,计划从冬青湖建设供水管线至项目区,通过滴灌系统的实施最大程度节约水资源。“该项目是生态治理项目,坚持以水定绿原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模式,实现光伏产业和沙漠综合治理深度融合。项目投产后,年平均上网发电量32.7亿度,年营业收入8.2亿元,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5.3万吨。”马泉山说。

  近年来,磴口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在多年来防沙治沙的实践中,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径新举措,不断丰富和拓展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形成了“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经验做法。积极打造防沙治沙示范区,做大做强以光伏等沙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乌兰布和沙漠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形成光伏产业集聚,让绿色能源真正成为磴口县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如今,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为磴口县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也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