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临河粮食单产突破千斤大关
1996年,临河粮食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大关,达到531公斤,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4.1%。
近年来,巴彦淖尔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50亿斤以上,创建成为国家级番茄制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获批实施,2023年建设完成93万亩。
1997年
河套灌区配套工程通过总体竣工验收
1997年8月30日,全区最大的农田水利项目,河套灌区配套工程通过总体竣工验收。
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历经饮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排配套、节水改造四次大规模水利建设,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建设三大历史跨越。
近年来,巴彦淖尔又全力推进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智慧灌区使“塞外粮仓”更加殷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1998年
巴彦淖尔地区生产总值跨越百亿元大关
巴彦淖尔地区生产总值1955年仅为0.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加速发展,1985年达到11.5亿元,1998年跨越百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27.9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1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5.2亿元。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61.1亿元,与1955年相比,年均增长6.9%。
1999年
临河绕城公路建成通车
1999年10月18日,临河绕城公路建成通车。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九五”重点项目之一,全长42千米,总投资2.62亿元,是当时巴彦淖尔公路建设史上标准最高、投资最大的工程。
2000年
旗县通油路目标实现
2000年9月4日,S212省道临河至赛乌素油路改建工程全线通车,标志着巴彦淖尔“九五”期间顺利实现“旗县通油路”的目标。
今天的巴彦淖尔已成为向东连通丹东、黄海,向西连接霍尔果斯、欧亚;向南直下钦州港连接东南亚,向北连通蒙古国、俄罗斯的重要交通枢纽。
2001年
临河四季青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建成
2001年9月,临河四季青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建成。市场于2000年5月动工兴建,是全国18个重点“菜篮子工程”之一,是内蒙古西部区最大的蔬菜瓜果批发中心。
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区建立
2001年9月,乌拉特后旗建立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3.2万公顷。
在这片距今约7500万年至1.2亿年的区域内,已发现恐龙化石16属19种,是我国乃至中亚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晚白垩纪恐龙化石产地。
恐龙化石保护区是巴彦淖尔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之一,也是巴彦淖尔历史文脉中的珍贵坐标。
2003年
临河新区建设启动
2003年8月26日,临河新区建设启动暨西环路、北环路开工奠基仪式举行。
近年来,巴彦淖尔持续在民生城建、绿色城建上下功夫,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建设宜居、智慧的现代化城市。
2004年
巴彦淖尔撤盟设市
经国务院国函〔2003〕12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巴彦淖尔盟设立地级巴彦淖尔市,临河市更名为临河区,市府驻临河区。2004年8月26日,巴彦淖尔盟撤盟设市庆祝大会在临河区隆重举行。
撤盟设市使巴彦淖尔区域带动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近年来,巴彦淖尔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国民经济二产比例首次超过一产
2004年,巴彦淖尔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例中二产首次超过一产,三次产业比例为32.1∶34.9∶33.0,打破了一直以来农业经济独大的状况,标志着我市在传统农牧业地区的工业化道路探索上有了新突破。
2005年
第一届河套文化艺术节举行
河套文化艺术节作为巴彦淖尔备受瞩目的文化盛典,是集文艺演出、文旅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是我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曾荣获“中国十大节庆品牌”称号。
目前,巴彦淖尔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河套文化艺术节,历届河套文化艺术节都成功诠释了“河套文化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展现出了河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我市广大群众热爱生活、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文化惠民的实效。
第一条过境高速公路主线建成通车
2005年,京藏高速公路巴彦淖尔段主线(磴巴、哈磴)建成并通车,我市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贯穿巴彦淖尔的高速公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也密切了我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2017年7月15日,京新高速巴彦淖尔段正式建成通车。京新高速巴彦淖尔段过境里程达116公里,是我市第二条过境高速公路。
今天的巴彦淖尔干线公路网已由“七横五纵”升级为“九横六纵”。九横为G6京藏高速,G7京新高速,国道110、331、335、628,省道311、315、总排干公路;六纵为G0616乌甘高速,国道242,省道212、213、215、225。
2011年
第一座机场建成投用
2011年9月6日,中国民航局飞行校验中心“奖状560型”校飞飞机安全降落在巴彦淖尔机场跑道上。这是巴彦淖尔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的首架民用飞机。通过校飞、试飞、行业验收等环节后,巴彦淖尔机场获得民航局颁发的机场使用许可证,正式通航。
2016年1月31日,乌拉特中旗通用机场进行首航,这也是国内首条“短途运输航线+运输机场航线”。目前,我市构架起了连接北京、西安、呼和浩特等地,辐射全国的航线运输网络。
2012年
黄河堤防公路建成通车
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2012年10月,全长279公里的巴彦淖尔市黄河堤防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堤防公路为沿线13个乡镇、63个行政村、近23万名群众筑起了守护家园的防线。
2017年8月1日,沿黄一级公路西端起点至酒庄路段加宽工程建成通车。如今,黄河堤防公路成为我市融入呼包鄂经济区,打造沿黄河经济带的一条重要经济大通道,同时也是我市重要的防洪抢险保障线、旅游景观线、新农村建设示范线、高标准交通线、河套文化展示线。
2013年
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建成
2013年9月,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正式建成。以总干渠为中央水轴规划建设的20公里黄河旅游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骑行的好去处。
2014年,巴彦淖尔首届端午节龙舟赛在总干渠鸣锣开赛,数万市民相聚在景色宜人的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观看比赛。
2015年,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7年
富强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
2017年1月,2016’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正式揭晓,临河区富强村位列其中,成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此荣誉的乡村。
近年来,巴彦淖尔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依托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河套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示范村镇,乡村旅游得到长足发展。
首部地方性法规获批
2017年7月底,《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水利工程保护条例》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这是我市被赋予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这部条例的制定和获批,不仅对我市生态保护有重大影响,还对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完善我市地方立法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