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彦淖尔金融监管分局将金融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与深入实施金融监管总局“四新”工程有机结合,引领推动辖区金融机构从主动对接、创新产品、激励机制、政策倾斜等方面综合施策,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注入金融动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光伏治沙项目
构建高质量工作体系
深学细悟,找准“切入点”。巴彦淖尔金融监管分局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台账,组织机关各党支部开展“追寻总书记足迹”主题党日活动,实地感受荒漠化综合防治及“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凝聚奋进力量。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与具体措施,细化任务清单。坚持以调研开路,分局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制定调研安排,围绕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组织全体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基层,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和难点精准“把脉”,完成高质量专题调研报告4篇。推动补齐短板、补强弱项、捋顺机制,着力打通金融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最后一公里”。
监管联动,把牢“方向盘”。强化政策引领,围绕做好金融支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印发指导性文件,制定具体落实举措。加强监管督导,分局班子成员带队逐一走访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就金融支持荒漠化综合防治等情况进行“面对面”辅导。通过开展监管审慎会谈、约谈,下发风险提示、监管意见书,派出专项小组实地走访调研、专项督导,进行问询谈话等,确保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凝聚工作合力,探索完善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与发改、财政、人民银行等部门开展广泛深入的协同联动,推动金融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为金融支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笃行实干,用好“试金石”。建立非现场监管集成机制,搭建“2+N”非现场监管特色报表体系。将金融支持荒漠化综合防治等内容嵌入专项监测与特色报表体系之中,将相关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监管,将政策落实有效性、特色金融数据真实性等纳入现场检查,防止资金脱实向虚,确保产业政策落地,信贷资金直达经济实体。开展考核评估,建立工作专班,印发工作方案,自主设计绿色金融评估模板,开展绿色金融落实情况阶段性评估,推动辖区绿色信贷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我市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162.45亿元,同比增加51.03亿元,增幅达45.80%,超各项贷款增速36.8个百分点。建立工作闭环,分局党委坚持问题导向,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在局务会上通报工作情况,抓好贯彻落实;分局纪委与各部门一对一座谈,出谋划策、挂账督办、跟踪问效;牵头科室狠抓协同汇总和沟通反馈,定期向分局党委汇报工作进展;各机构监管科强化政策引导、监管督导;各金融机构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高标准管理体系
给予资金政策倾斜。指导辖内大型银行积极争取上级行给予资金、政策倾斜。对绿色信贷白名单客户当年新增绿色贷款的经济资本考核按5折计算;对白名单客户绿色贷款的规模需求足额保障;对符合碳减排支持政策的新发放绿色贷款,以及同时属于制造业和绿色贷款“白名单”客户给予内转价格优惠;对于绿色信贷项目,通过制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开辟绿色通道、建立班子成员对接市级国企的联系服务机制等方式,提高放贷效率。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建立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有关金融业务发展。辖区大型银行采取安排专项信贷规模、扩大分支机构业务权限、对绿色贷款实行FTP激励政策、合理分配经济资本等正向激励政策。将绿色贷款纳入经营绩效考核评价,在“机构考核”中明确将“对公绿色信贷余额占对公贷款比的提升值”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建立工作台账,定期开展专项督导。
加强风险专项管控。督导各机构通过制定相关合规文件清单、合规风险清单等方式,加强风险专项管控,确保绿色信贷不良率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辖区大型银行制定投融资绿色分类管理办法,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制定客户环境(气候)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将绿色金融和环境(气候)、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相关内容列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督促法人机构通过制定信贷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绿色信贷管理办法等方式,规定绿色信贷业务尽职免责情况,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将客户环保信息纳入信贷全流程管理,对有潜在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客户,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强动态分析,并在资产风险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损失核销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
创建高水平服务体系
创新专属信贷产品。引导辖区银行机构以有效金融供给赋能“磴口模式”,累计创新绿色信贷产品22种。其中,为支持“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草原恢复)、沿黄河带沙漠治理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创新推出“生态保护贷”,贷款余额1.31亿元;为充分发挥草本植物防风固沙的优势,对草场种植户采用“核心企业+农户”业务模式,推出“草业贷”金融产品,贷款余额0.88亿元;为支持农田水利建设、防洪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建设等水利建设项目,推出水利建设贷款,贷款余额2.25亿元。
精准融通产业链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以服务光伏治沙及光伏带动产业链为重点,按照“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带动做强全市“沙经济”。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辖区荒漠化防治涉沙产业链贷款余额15.98亿元,其中为光伏治沙企业发放贷款13.80亿元;为沙地养殖、沙地中(蒙)药材种植等沙产业发放贷款0.30亿元。投放土地流转贷款9.08亿元,支持15万亩林草产业一体化和生态治理建设项目;为巴彦淖尔灌区节水改造、水污染处理等水源涵养项目发放贷款6.06亿元;为“三北”防护林外围工程建设发放贷款1.27亿元,其中主要为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市的有关项目投放贷款。
加大风险保障。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辖区保险机构签单6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630万元,同比增长55.24%。国寿财险承保乌梁素海商业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承保面积43.95万亩,为乌梁素海地区提供2.2亿元的风险保障;平安财险为乌拉特后旗68万亩草原提供风险保障1360万元;阳光财险承保磴口县沙漠光伏发电项目,为该项目运营期间的一切风险提供风险保障7.25亿元,为“板上发电、板下治沙”“借光治沙”的“磴口模式”注入保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