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的巴彦淖尔
我的巴彦淖尔 | “磴口模式”治沙群体70多年众志缚沙
发布时间:2024-08-19 09:19:37 记者:杨青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境内沙漠面积为42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7% 。上世纪50年代,磴口人就开始和广袤沙漠作斗争。70多年来,磴口县先后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探索形成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形成了“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 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经验做法。

  70多年来,杨力生、谢恭德、黄伟、乌汉图、韩应联、孙文明、张景波、何文强等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坚守一线,征服了乌兰布和沙漠这头“红色公牛”,创造了治沙奇迹。

  今年3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磴口模式”治沙群体“北疆楷模”称号。

  

精神一脉传承


  “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小风难睁眼,大风活埋人”是曾经流传于当地的俗语。针对乌兰布和沙漠风沙肆虐、掩埋农田、侵蚀家园的情况,上世纪50年代开始,磴口县广大干部群众扛锹抡镐战沙建绿,向荒漠化发起“阻击战”。

  磴口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大胆提出面向沙漠、面向黄河沿河设带(林带)、沿河筑坝的工程设想,以党委引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建成闻名全国的308华里防沙林带,为黄河系上绿色“宽腰带”,有效遏制了沙漠东侵。1958年,原林业部授予磴口县“全国治沙造林模范县”称号。

  1978年,磴口县被列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县,随后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依托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的防沙治沙科技支撑,在乌兰布和沙区营造以灌木为主的防沙固沙林,在沙漠绿洲区营造生态、经济兼用型的多功能林,在农区营造以乔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累计完成生态治沙77.3万亩。

  党的十八大以来,磴口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争取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蚂蚁森林公益造林等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52.7万亩。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林下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完成以肉苁蓉甘草等荒漠中药材种植、有机牧草种植和光伏+生态治理为主的产业治沙面积80万亩。


防治体系逐步构建


  多年的治沙实践有了科技助力,一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一地一网三区”五域系统施治的防沙治沙体系逐步构建起来。

  磴口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栽植密度,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带等,大力发展节水林草,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探索实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模式。

  “一地”即建立自然保护地。建成总面积19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34.6%的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奈伦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沙金套海国家沙漠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有效确保荒漠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一网”即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在沙漠东缘围绕农田、路网营造防护林网并向纵深辐射,形成林网规格500米×300米、株行距1米×2米、主副林带垂直的新型农田防护林网。在树种选育上,选择新疆杨、沙林杨等高大乔木,以达到防护效益最大化;在林带设计上,以林带冬季相疏透度为设计依据,遏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对农田的侵害,有效防护面积达157万亩。

  “三区”即夯实封沙育草区,对裸露沙丘实施围栏封育21万亩,辅助采取飞播、人工播种耐旱沙生植物及禁采禁牧等措施,促进天然植被恢复,阻止流沙的活动和前移;建设防风阻沙区,采用“冷藏苗避风造林”“冬贮苗造林”“高压水打孔植苗造林”“生物+沙障”等复合技术,选用梭梭、花棒等节水抗旱沙生植物,主要采取1米×1米的稻草方格先固沙、后造林的方法,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30万亩;打造光伏治沙区,通过“光伏+生态治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以抬高光伏阵列距地面高度1.8米、拉大阵列间距12米的方式,为种植灌草留下充足空间,板下种植梭梭、四翅滨藜等耐旱沙生植物1.5万亩。

  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见行见效。

  山水林田湖草沙在磴口沙区奏响和谐旋律。在沿阴山一线,依托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阴山及周边自然资源保护。沿黄河一线,建设52公里乔灌草、农防林相结合的防沙护岸林,有效阻挡了沿岸流沙。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坚持渠沟路林田村庄同步配套,构建农田防护林生态屏障。依托纳林湖、奈伦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湖泊湿地修复与保护,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采取人工播种和围封等措施,草原质量不断提升。沙区治理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封则封,大力营造防沙固沙林网林带。在全力实施好国家工程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


综合效益日渐凸显


  “磴口模式”在治理沙漠的同时也向沙漠要效益,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全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生态效益逐步显现。通过在沙区实施“一地一网三区”五位一体综合治理,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农田小气候,促进了沙区农牧业稳产高产。全县重度沙化土地减少45万亩,中度沙化土地减少3.3万亩。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2%,沙区现有植物达322种,动物种类由过去的4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近80种。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在圣牧高科、蒙牛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牧草种植、规模化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优良牧草种植面积达45.8万亩。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50座,奶牛存栏量达15.75万头,年产鲜奶55万吨。积极发展中草药材和林果生产加工业,种植肉苁蓉、甘草、葡萄、枸杞、沙棘达15.8万亩。全县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25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达130个。

  社会效益逐年增强。沙漠治理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也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知名度不断提升,社会关注、全民参与沙漠治理的浓厚氛围形成。磴口县先后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县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