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行走在临河区狼山农场二分场的田野里,渠相连、路相通,由杨树等组成的农田防护林纵横成行,农田里成片的玉米、葫芦等农作物长势喜人。
“原来没有这防护林,狂风肆虐沙纷纷,苗刮跑,土卷逃,粮食减产收入糟,生活质量往下飘。现在有了防护林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改善农田小气候,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狼山农场二分场农户安振学说。2022年,狼山农场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把树种到渠和路中间,改变过去有路就有树、有渠就有树、条条毛渠都种树的传统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各级渠道两侧渠背进行造林,形成完整的闭合防护林带。
农田防护林纵横交错
近年来,临河区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渠林路”造林模式——实行宽林带、大网格,林带间距500米,主副林带垂直,林网闭合,林带宽度2米~3米,株距2米~3米,树种主要选用新疆杨、小美旱杨等乡土树种。该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民惜地、林木胁地的矛盾,更丰富了生态绿化路径。
乌兰图克镇东兴村村民焦二毛说:“以前人们都说渠边栽上树,吸得呛不住,树和农作物争肥抢水,大家都不愿意种树。现在,树栽在渠和路中间,不吸地,还能增产增收!”
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临河区统筹安排农防林建设,涌现出以乌兰图克镇新义村,八一乡新道村,狼山镇光明村,狼山农场二、七分场等为代表的样板项目区,真正起到了防护农田的作用。
“我们每个分场设有专门的村庄绿化美化管护人员队伍,配备绿化养护员2名,全面推行林长制,并制定了育林护林、生态保护、防火防虫、防止乱砍滥伐等制度,有效保存了造林绿化成果。”狼山农场宣传干事张芳表示,如今农场的夏天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绿波荡漾,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
据了解,临河区农田防护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田林网化。二是在国省干道、县道、乡道、村道两侧栽植防护林,实现五级道路林网化。三是在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两侧栽植防护林,实现五级渠道林网化。截至目前,临河区推广防护林建设面积14000亩,控制率达到93.8%。预计到2025年前,临河区将实现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全覆盖,最大程度发挥农田防护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