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乌兰布和沙漠极目远眺,梭梭林、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如一片绿洲一望无际,蜿蜒曲折的公路如银蛇穿沙而过……落日余晖,金色的阳光洒在生机盎然的绿洲之上,满眼皆美景!
近年来,磴口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牢记使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生态治理保护,积极推广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切实挺起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脊梁。
沙漠光伏发电 本报通讯员 宫阴梧 摄
科学治理
实现节本增效
在我国防沙治沙作战图上,磴口的位置十分醒目: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上,居“三北”地区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核心地带、黄河“几字弯”的“弯头”,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
近年来,磴口县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抓重点、强弱项、精准施策,积极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逐步形成了以沙漠绿化为基础的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伏、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实现了“沙害”变“沙金”“沙窝”变“金窝”。据了解,2023年以来,该县重点推进实施了黄河岸线联防联治示范区、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防沙林带示范区、农田防护林网示范区、沙产业种植示范区、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示范区、光伏+生态治理示范区六个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工作,完成生态治理7.27万亩,累计栽植乔灌木1320万株。同时, 为了实现节本增效,磴口县防沙治沙局积极探索就地取材防沙治沙技术,通过使用麦草、芦苇等本地资源,开展麦草压沙、芦苇压沙等技术实验,从而降低治沙成本。据介绍,全县种植小麦面积3万余亩,利用麦草压沙每吨可节约成本约300多元,每亩压沙成本可降低100多元,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今年下半年,磴口县计划收购麦草5000吨,截至目前,已有近1000吨麦草入库,为后续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在灌木育苗方面,通过精准预测苗木需求,开展以梭梭、四翅槟藜、沙拐枣、花棒、柠条等为主的灌木育苗1100余亩。预计到2025年春季,可产出梭梭苗5000万株、四茨槟藜等3000万株,为后续的生态造林提供了坚实的苗木保障。
全民参与治沙
多措并举
打造防沙治沙样板
为保护好沙漠生态环境,磴口县坚决扛牢使命责任,采取多种方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
坚持以水灌沙,充分发挥乌兰布和沙漠紧邻黄河、沙漠腹地湖泊湿地众多的优势,在春秋两季有效利用凌汛水进行生态补水,为沙漠治理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有效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坚持以林防沙,先后在乌兰布和沙漠中修建140公里穿沙公路,分割沙漠、畅通物流,沿湿地、渠系、公路边缘造林育草并逐步向沙漠腹地延伸,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防沙固沙防护网。坚持以田改沙、以草固沙,将90多万亩沙漠重新改造为渠沟路林配套的良田和防沙治沙的绿色生态屏障。据介绍,今年春季,磴口县防沙治沙局组织实施了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防风阻沙锁边林带工程。该工程贯通穿沙公路、鸡鹿塞公路、生态大道、奈伦湖沿湖公路四条道路,总长87公里,总投资1140万元,是“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锁边林带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采取高压水打孔、冷藏苗避风、带片网协同等治沙技术,通过新造、加宽、植密等措施,种植梭梭、花棒、沙拐枣、红柳等乡土树种,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以面扩体,全力打造防沙治沙示范样板。
现如今,在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高低起伏的沙丘上遍布网格状的沙障,一行行、一排排梭梭苗向四面延伸,片片绿色镶嵌其中,“沙漠游”成为游客们休闲度假的一种时尚。
锁边林带工程
防沙林带
创新思维
产业治沙效果明显
沙漠土地资源、光热资源、风能资源、生态资源富集,是发展特色有机产业的宝贵资源。在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同时,磴口人立足自身优势,积极转换思维,系统治理,逐步走上了“以治促用、以用促治”的产业治沙道路。
走进磴口县蒙能85万千瓦光伏项目区,深蓝色的光伏板犹如连绵起伏的波浪铺展在大地上。它“肆意”地吸收着阳光,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清洁能源。
光伏治沙的核心是将发展光伏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沙生灌草植物。据介绍,蒙能能源有限公司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拉宽光伏板间距至12米,抬高光伏板高度至1.8米,在光伏板间栽植梭梭等抗旱节水沙生灌木,后续接种肉苁蓉。这样的科学搭配,可以推动光伏发电+沙漠治理+沙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一地多用、高效利用,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多年来在沙区种植梭梭林2万多亩,在治理沙漠生态的同时,在梭梭林、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根部接种肉苁蓉。目前,已研发生产的肉苁蓉茶、肉苁蓉饮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今年春季,该公司出动50余名工人,在种植基地种植文冠果总计4万多株。
目前,已有90余家企业“抢滩登陆”乌兰布和沙漠,有机种植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中草药材及生态旅游等产业蓬勃兴起。
加强宣传
保护生态安全
为完善机制、做好管护,磴口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乌兰布和沙区管理等相关制度,设立了防沙治沙站、防沙治沙局、防沙林场和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等机构,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私开滥垦、私挖盗采等违法行为,以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保护沙漠生态环境。
为切实保护林草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由磴口县公安局牵头,组织联合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相关部门加大执法检查。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先后印制发放了《致全县人民群众的一封信》《关于有奖举报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等海报、宣传单5万余份,公开毁林毁草违法犯罪行为举报电话,利用广播、电视、村村响大喇叭、新媒体平台加强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用“身边案”警示“身边人”,充分发挥反面案例警示震慑作用,提高农牧民群众知法守法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呼吁市民群众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秀美家园。
在沙金套海苏木笔者看到,为确保“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顺利推进,让广大农牧民了解毁林毁草的危害性,切实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沙金司法所积极开展了“严厉打击毁林开荒 保护生态资源安全”宣传活动。该所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辖区内12个嘎查,向农牧民发放《严禁非法占用林地,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宣传单,利用村村响大喇叭、法治流动宣传车,广泛宣传国家毁林毁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毁林开垦、非法占用林地的违法行为,向农牧民讲解禁牧休牧政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以及超载放牧对草原生态造成的危害、维护草畜平衡对于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沙金农牧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下一步,该所将常态化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等法治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全民参与、保护家园的浓厚氛围。
在渡口镇召开依法打击破坏生态资源普法专项宣讲会,磴口县自然资源局结合典型案例对自然资源执法常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进行分析。防沙治沙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及破坏林地草地湿地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解读。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通过以案普法、以案释法的方式,分析关于破坏林地草地湿地典型案例,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非法盗伐、非法开垦等违法行为。
为营造全民参与治沙、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家园的良好氛围,每逢春秋植树造林时节,磴口县委政府通过发出倡议、公益宣传等方式,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通过采取“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以及允许继承、转让和长期不变的政策,鼓励农牧民在房前屋后、渠旁路旁植树造林,通过千家万户造林带动农户育苗、引进新品种、发展林果产业。去年秋冬季以来,磴口县机关干部和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六个防沙治沙示范区7.27万亩造林任务,累计栽植乔灌木1320万株。
现如今,一支支义务压沙队伍向沙漠腹地挺进,防沙治沙“志愿红”成为磴口县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