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丨新红林场:培育优质苗木 打造标杆性苗圃
发布时间:2024-06-26 10:24:27 通讯员:周文彬 杜春 张鼎晖 杨梓鑫 孟根花日 郝心悦 文/图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林木种苗是防沙治沙、保障造林绿化的基础和前提,乌拉特后旗新红林场因地制宜培育防沙治沙树苗,把好种质资源关口;久久为功让“三北”地区万千沙地换新装,在一步步的生动实践中,厚植北疆绿,增色“几字弯”。

  六月的乌拉特大地万物开始生长,处处孕育着生机。走进新红林场,一排排幼苗嫩绿青翠,有的刚刚吐露新芽,有的迎着微风昂首挺立在田地间。看着这些长势喜人的小树苗,林场技术人员祁志强向笔者介绍起了他们的育苗程序。

苗木长势旺盛

  “我们林场培育的树苗有很多种,我们会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分阶段进行苗木繁育,像这个侧柏苗培育到1.2米就可以出圃,就是这些苗木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再去栽种,可以有效地提高它们的成活率。”祁志强说。

  这些幼小的生命承载着绿色的希望,1—3年之后将成为“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重点工程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力军。新红林场地理位置优越,灌溉便利,主要育苗树种包括杨树、柳树、榆树、梭梭、白刺、冬青、霸王等。近年来,该林场累计育苗1500万株,并于2023年被认定为“三北地区种苗试点林场”和自治区级保障性苗圃,是我市认定的两个“三北地区种苗试点林场”其中之一。

  近年来,新红林场坚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良繁为重点,质量为中心,现代化管理为保证”的原则,持续提高育苗水平,逐步形成以培育乡土树种为主的保障性育苗基地。“我们进行育苗的这些树种都是比较耐寒、耐旱,适应本地环境的树种,我们今年育苗的树种共计20余种,这些苗木都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祁志强介绍道。

  苗要育好,更要用好。新红林场下设三个作业区,即巴音宝力格镇苗圃、潮格温都尔镇苗圃和呼和温都尔镇中心作业区,作为“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苗木源头,林场严把质量关,同时根据季节气候,由前山后山两个苗圃接续提供种苗,确保达不到要求的苗木不出圃。

  新红林场场长郝剑明介绍说:“我们现在育苗的主要用途就是作为保障性苗木,除了提供给‘三北’地区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还有一部分无偿提供给后山的农牧民进行栽种,我们也会根据牧民需求为它们提供技术指导等,像梭梭、白刺这些树种不仅能阻挡风沙,后续还可以嫁接苁蓉和锁阳等,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帮助牧民增收。”

  在育苗和林业管护的过程中,新红林场还会吸纳周边的农户参与生产作业。新红林场巴音宝力格镇苗圃位于巴音宝力格镇团结村,团结村二组村民刘凤梅和老伴儿在这儿担任管护员已有十多年的时间,看着精心管护的颗颗幼苗一天天长大,他们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刘凤梅说:“来这儿打工不仅能获得一份收入,也学到了很多苗木管护的知识,而且林场的树木长大后,对我们周边的农田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这是一件有益于生态的好事情,我们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如今,在阴山南麓的新红林场,栽下的幼苗日复一日成长成参天大树,抗风沙,筑屏障,把林场的植被覆盖率由建场时的0.1%提高到90%以上,也在辖区内形成了一个天然氧吧;在阴山北麓的广袤牧区,有了种苗的供应,牧民们造林热情高涨,一步步向沙地挺进,在大漠里书写治沙造林、绿染沙区的崭新篇章;从这里远眺“三北”地区的片片沙地,一抹抹绿色焕发生机,正在逐步浸染祖国北疆的时代画廊。

  “培育优质苗木仍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还将继续引进和培育并推广适合本地防沙治沙的新树种。截至6月,我们共育苗545亩,1200万株,我们会不断总结好经验做法,保证好苗木的质量,努力打造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性苗圃,为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发挥好支撑保障作用。”郝剑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