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丨“磴口模式”书写防沙治沙新奇迹
发布时间:2024-06-26 10:19:47 通讯员:马志军 季敏 王煜 王睿禧 文/图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磴口县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端,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也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磴口县在推进防沙治沙、沙漠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治理、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乌兰布和沙漠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这两天,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一期二期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新能源电量。笔者在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一期二期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桩基作业。据悉,目前完成桩基施工12.5万多根,支架安装已经开始,预计年底全容量并网发电。

桩基作业

  该工程计划总投资77.54亿元,分两期建设,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式,共设303个分区,新建2座220KV升压站,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固沙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光伏+生态治理一体设计、同步实施,按照光伏板前沿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8米、前后阵列间距不小于12米的标准进行设计,项目投产后,平均年上网电量16.7亿度,年营业收入可达3.84亿元,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4.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38万吨。

  在磴口县千亩沙生灌木育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今年4月底采用种子播种的梭梭枝繁叶茂,大田栽植的四翅滨藜长势旺盛。

  这里是年育苗一亿株的巴彦淖尔市最大单体沙生灌木育苗良种繁育基地,目前有梭梭和四翅滨黎,规模达到900亩,还将繁育花棒、沙拐枣、沙冬青等良种育苗100亩,可为“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荒漠化防治提供本土优质沙生灌木苗木。

  据磴口县千亩沙生灌木育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技术员崔大力介绍,正在培育的梭梭苗,未来将用于防沙治沙,接种肉苁蓉。按照规范化造林0.5米×4米的株行距进行造林,造林后进行肉苁蓉的接种,接种之后每亩产肉苁蓉产量将达到150到200公斤左右,亩产经济效益在3000元以上。

  现如今,产业治沙已成为磴口县防沙治沙的重要方式。走进磴口县蒙能85万千瓦光伏项目区,深蓝色的光伏板犹如连绵起伏的波浪铺展在大地上。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清洁能源。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拉宽光伏板间距至12米,抬高光伏板高度至1.8米,在光伏板间栽植梭梭等抗旱节水沙生灌木,后续接种肉苁蓉。这样的科学搭配,可以推动光伏发电+沙漠治理+沙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一地多用、高效利用,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前,已完成项目基地2.5万亩稻草压沙、梭梭等灌木栽植任务。

  近年来,磴口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荒漠化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通过实施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治沙和以光伏+生态治理为代表的生态产业治沙,把沙漠治理好的同时,也向沙漠要效益。在多年来防沙治沙的实践中,磴口县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径新举措,不断丰富和拓展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形成了“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经验做法,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总结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磴口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生态工程治沙和生态产业治沙,累计完成治沙210万亩,其中,生态工程治沙130万亩、生态产业治沙80万亩,乌兰布和沙区生态环境呈现了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沙区生态综合治理与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磴口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突破,从“区域美”向“全域美”转变,努力走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