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在巴彦淖尔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磴口县85万千瓦子项目区,蔚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将无尽的太阳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
蓝海之下,光伏阵列间,压好的草方格内新栽植的梭梭苗已长出嫩芽。
“该项目推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以抬高光伏阵列距地面高度1.8米、拉大阵列间距12米的方式,为种植灌草留足空间,实现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项目于2023年12月22日建成,今年1月21日全容量并网,运行周期内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7.5亿千瓦时,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5万亩。”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介绍。
巴彦淖尔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磴口县85万千瓦子项目区
磴口县从2000年开始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沙工程。2011年,磴口县在全市率先开展光伏治沙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推行“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2021年,磴口县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巴彦淖尔经验”。
“光伏治沙是我们‘磴口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以光锁沙、以草固沙、以树挡沙、以沙生金’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光伏+生态治理162万千瓦,面积约4.8万亩。”何文强说。
如今,乌兰布和沙漠连绵起伏的沙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蓝色的光伏板,曾经最贫瘠的沙地和荒漠生长出无限生机。
“借光治沙”不仅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新图景,也让光伏成为破解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的“金钥匙”。当前,在黄河“几字弯”顶端,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进度条不断更新。
我市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治用并举、三生共赢”的思路,优化布局,划分沙漠沙地、阴山北麓、河套平原三大区域,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2024年计划完成生态治理总面积33.28万亩。统筹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既防沙害,又用沙利,系统推进增绿、增能、增收,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大力发展有机种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实现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