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地,如今焕发新活力。近日,走进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新胜分场,一棵棵文冠果树苗迎风挺立,不断向盐碱地腹地延伸,一片片绿色的希望在这里生根发芽,奏响盐碱地上的绿色华章。
“今年,我们对新胜分场760亩盐碱地进行改良,并在改良后的盐碱地种植了550亩文冠果、新疆杨,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成活率达70%。”场长杜文化说,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成土母质含盐量和地下水位较高等原因,林场附近土地的盐碱化现象较为严重。
为扎实推进盐碱地改良,实现优质化林下经济,新华林场与内蒙古东源朗森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林场提供种苗,内蒙古东源朗森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改良盐碱地所需要的土壤改良剂、微生物菌肥和微生物有机肥并配套相应的技术服务等方式,对新华林场5000亩盐碱地实施生物菌肥改良。
“在新华林场盐碱地改良项目中,我们通过检测土壤的盐碱度、质地、PH值等信息,根据地质,配比一定比例的盐碱地改良剂和有机肥,改善盐碱地的土壤质量。然后根据土壤调查结果,选择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好的树种。例如,文冠果、向日葵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作物。”内蒙古东源朗森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瑞介绍。
沙地变绿洲
改良后的盐碱地,不仅可以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拓展农业耕地资源,还能显著提升作物产量。春天,试种的文冠果树和新疆杨成活率明显提高。经过前期试种,林场盐碱地改良已经形成了标准化、推广化、可复制化的盐碱地改良种植模式。
“今年,河套盐碱地特色生态经济复合型林草立体修复模式研发与示范项目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落地实施。该项目是2023年巴彦淖尔市科技创新驱动项目,由市沙漠综合治理中心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联合申报、共同实施。”杜文化说。项目的实施,不仅能让更多的盐碱地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同时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据了解,河套盐碱地特色生态经济复合型林草立体修复模式研发与示范项目为期3年(2024年1月—2026年12月)。项目以巴彦淖尔市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从乡土植物、本地适生植物及引种植物中收集并筛选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经济价值高的耐盐碱林草品种、耐盐固氮植物,用于构建多功能耐盐碱植被。根据盐碱地林草植被提质增效的需求和目标,充分发挥耐盐碱乔灌草植物对盐碱地水、热、气、生、盐等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构建乔灌草混交林、林草、林药等不同模式的生态经济型耐盐碱立体植被。通过项目实施,可促进河套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提升盐碱地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经济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专注培育耐盐碱植物,在标准和规模上做文章。同时,重点攻克盐碱地绿化和林下药用植物种植,向盐碱地要效益,不断为临河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杜文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