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杭锦后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在助力巴彦淖尔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全旗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效。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杭锦后旗境内乌兰布和沙漠占地面积约25万亩,沙缘曲线长48.6公里。近年来,杭锦后旗通过持之以恒防沙治沙,沙漠东缘构筑起长长的绿色屏障,抵御沙漠东侵,并合理开发大漠资源,带动当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沙漠实现了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不毛之地到“经济绿洲”的华丽蜕变。
“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更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全民义务植树大会战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杭锦后旗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稻草压沙障作业。放眼望去,沙丘表面稻草方格形成网状结构,连成一片蔚为壮观。旗林草局负责人介绍,2023年9月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当年实施工程固沙项目3800亩,取沙腾地、深翻土壤、施肥改良、平沙整地3000亩,栽植杜梨、小杂果、新疆大沙枣等品种的经济林2000亩,实施无人机飞播杨柴花棒2500亩,完成零星沙丘治理1000亩。
杭锦后旗依托“三北”工程六期,按照“全要素一体化”保护治理模式,推行“工程固沙+经济林+湿地保护修复+沙漠旅游+农民利益联结+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治理模式,打造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努力将治理区打造成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截至目前,杭锦后旗已完成风电光伏一体化治理固沙2.7万亩。旗林草局副局长段光硕说:“‘三北’工程六期黄河‘几字弯’工程中,杭锦后旗2024年有1.8万亩的工程固沙和1.82万亩的人工造林任务。截至5月末,我们已经完成了1.8万亩的工程固沙、1.7万亩的沙生灌木造林。”
多年来,该旗在乌兰布和沙区先后实施了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规模化治沙、“蚂蚁森林”等项目,在流动沙丘上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等生态修复的方式,辅助“封”和“禁”的措施,促进了荒漠植被自我修复。通过多种方式综合治理,当地治沙成效显著,原来的流动沙丘变成了如今的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基本消除了风沙危害,区域内林草植被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改善。2023年,杭锦后旗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歼灭零星沙丘1000亩;深入推进“绿满杭后”行动,植树造林5863亩,建设经济林1.7万亩,划定基本草原1.16万亩,旗林草局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如今,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林秀、生态和美的画卷,正在杭锦后旗的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
全力稳住“三农”压舱石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近年来,杭锦后旗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各类引黄滴灌高效节水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北斗”导航播种玉米亩均增产260斤
走进陕坝镇帐房村已建成的1.6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科技示范园区,过去盐碱化严重的“巴掌田”已经变成了阡陌纵横的高产田。陕坝镇帐房村党支部书记刘三换说:“以前我们这里只能种植单一的耐盐碱作物,现在通过完善灌排系统,畅通渠道,我们这里的土地也可以种粮了。之前行水期一水下来要淌到40天左右,整改以后,15天之内全部可以浇完,省时省事省人工。”
杭锦后旗积极推动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变“农田”为“良田”,变“望天田”为“高产田”。截至5月中旬,杭锦后旗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7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的目标,亩均节水30%以上,新增耕地3%左右,亩均增产100斤以上,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亩均增收10%以上,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带动全旗农业发展基础持续巩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杭锦后旗按照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的要求,通过示范园区引路,合作社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龙头示范带动、产业化建设”的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面积1.74万亩,其中温室3800亩、钢架大棚1.36万亩。
翻开2023年杭锦后旗农业成绩单,硕果累累、成绩喜人:新建了高标准农田15万亩,粮食总播面积达79.3万亩,承担内蒙古西部唯一玉米单产提升项目,亩均单产突破970公斤;新建了设施农业3400亩,亩均效益突破2万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玉米制种、小麦良繁面积占全市一半,果蔬育苗量突破8.5亿株,获评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坚定推进“领航共富”,实施“百企联百村建百园带万户”工程,5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6个村创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
科技育苗助力产业振兴
下一步,杭锦后旗将以太阳庙农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陕坝镇果蔬育苗产业园为引领,集成耕地改良、制种育苗、设施农业、现代林果等要素,以国省县乡道路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二道桥镇东方红太阳升田园综合体、双庙镇农文旅融合产业园等1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让杭锦后旗沃野处处涌动生机与活力,大力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打好节水增效攻坚战
引黄滴灌万亩示范区
一年来,杭锦后旗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大力推广引黄滴灌设备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出了一条高效灌溉的农业节水之路。
杭锦后旗沙海镇五星村,农田阡陌,渠网相连。“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我们成立了水务合作社,依据灌溉用水定额,制定年度用水指标,实行总量控制,全面落实‘一把锹’浇地举措,大大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益。”沙海镇沙沟直口水务合作社的农民说。2023年,沙海镇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用水组织建设,改“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模式为“村党支部+群管组织”用水合作社管理模式,推行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方式,保证了13.5万亩水浇地顺利灌溉。为高效节水灌溉,二道桥镇今年在1000亩智慧化灌溉示范区安装了智慧平台,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气象信息,及时掌握农田旱涝动态,从而精准计量出用水数据,不仅省了水,化肥的使用量也在保障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基础上被控制在了更加合理的范围。
杭锦后旗深入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出台了《杭锦后旗2023年度农业深度节水控水专项考核实施方案》,积极探索“‘1+5+15’党支部+群管组织”模式,按照“党建引领、联合办社、主体明确、共同受益”的总体思路,水务合作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23年,杭锦后旗坚持工程、农艺、管理节水措施多管齐下,旗镇村组四级干部全员参与,58家水务合作社覆盖全旗,将“一把锹”浇地、浅浇快轮举措真正落实到位,农业实用水量较上年减少2亿立方米。
“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倒逼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农业节水的深刻变革,必须拿出硬手段硬举措,坚决打赢这场硬仗。”杭锦后旗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农业节水增效工作作出有力部署:节水责任要再压实,分解压减用水量,通过节水奖励等措施把合作社、包浇组的作用发挥出来,变“大水漫灌”为“精打细算”;种植结构要再优化,引导农户按渠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种植灌水轮次一致的作物,实现节水与增收有效衔接;节水能力要再提升,实施渠道衬砌229.6公里、清淤163公里;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建设三道桥镇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区和千亩以上节水示范园10个,进行新品种试验、新技术展示、新机具应用、新模式集成,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百万亩节水灌溉示范旗。
奋斗,赋予时间以意义,赋予未来以答案。杭锦后旗上下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加强烈的事业心、更加强烈的责任感、更加强烈的奋斗意识,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巴彦淖尔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