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丨临河区:抓落实促发展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6-05 11:25:58 记者:王祺/文 记者:胡东育 通讯员:王辉业/图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一年砥砺奋进,一年春华秋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临河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实干担当凝聚起奋力前行的磅礴力量,用辛勤汗水激荡出勇毅笃行的豪情壮志。一年来,临河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早干实干创新干竞争干、争项目争资金争试点争荣誉的魄力和劲头,抓落实、促发展,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田畴沃野书写“振兴答卷”


总干渠两岸 巴彦淖尔日报签约摄影师 张国玉 摄

  一条条街巷干净整洁、一个个富民产业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走进临河区的村村落落,田畴沃野处处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白脑包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机耕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土地平整了,小地块变大地块,更方便机械化作业,既能节水增效、降低土地盐碱化,又能提高亩产量,村民都特别支持。”白脑包镇世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杨叶军说。

发展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大型机械尽情施展……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正在为农业生产带来新变革,对于临河区的许多农户来说,春种秋收有着越来越多不一样的体验。

万亩硬质小麦基地

  2023年,临河区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粮食产量突破13亿斤,小麦亩产最高产量达683.46公斤,创自治区历史新高。2024年,临河区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8.91万亩。一幅“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现代农业新画卷已然在临河大地铺展开来。

  如果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乡村振兴的“耕”基,那么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则为乡村振兴按下了“快进键”。走进位于乌兰图克镇的旺隆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冷链仓储项目建设现场,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货车正在拉运土石,到处一派忙碌景象。“项目概算投资1.2亿元,计划8月完工,9月投产。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加工1万亩鲜辣椒和1万亩干辣椒种植产出。同时,还将解决当地200余人就近就业的问题。”巴彦淖尔市旺隆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鹏介绍说。

  从农产品单纯供给到就地加工,从特色业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近年来,临河区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产业旺起来、环境优起来、百姓富起来、乡村兴起来的工作思路,充分整合农业产业优势,以项目集聚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产业全面升级,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2023年,临河区共有“两品一标一新”认证企业达49家、122款产品,54家品牌化建设企业纳入国家追溯平台,临河彩椒、西红柿等5款农畜产品被纳入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兆丰、恒丰2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美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临河区在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步伐的同时,大力实施“十百千”行动,全区151个行政村和21个农场分场主动完善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制度,积极落实路长制、河长制,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乡村建设管护。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等评比活动,通过“村村响”大喇叭、宣传画、明白纸等,加大垃圾分类、农业“四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宣传力度,引导各族群众明礼重教、团结和谐,养成健康文明习惯,自觉抵制陈规陋习。依托团结积分超市、垃圾分类兑换超市、乡村道德银行等载体,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精准服务助力“引凤长栖”


  2023年,临河区全年落地项目65个,新签约项目73个,共引进到位资金50.8亿元,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31.9%。今年一季度,临河区新签约项目6个,落地项目27个、到位资金2.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3.6%,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29%,位居全市第一。一组组数据,勾勒出临河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临河区的营商环境给予了我们企业向前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我们三一零碳产业园从开工建设到全面交付仅用了7.5个月。这样的速度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临河的‘速度’和‘温度’,也让我们对园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旭说。

  项目招进来是第一步,项目服务还有千万步。临河区持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大力实行“容缺审批”“企业项目承诺”制度,制定印发《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审批改革试行工作方案》,试行“政府靠前服务、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的承诺制管理模式,第一时间组建了以区委书记为群主、相关区领导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推进微信工作群,各职能部门每天在群里通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情况,为项目快速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派专人全程陪同企业工作人员办理各项前期手续。2023年8月,三一巴彦淖尔零碳产业园叶片产品生产下线;2024年1月,三一重能131米陆上风电叶片成功下线,刷新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纪录,也展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纳规”的临河速度。

  围绕服务三一重能巴彦淖尔市风机制造产业的落地建设、开工投产,临河区总结形成了三一重能标准服务模式,并以此优化营商环境,全过程服务所有落地企业。

  今年3月21日,来自国内39家新能源企业代表共聚临河,围绕风光氢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及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共话制造图强。中复碳芯电缆(巴彦淖尔)有限公司、巴彦淖尔伊索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巴彦淖尔振石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三一重能上游企业成功签约,相继落户临河区。

  “之所以选择将项目落户临河,正是因为通过三一重能项目的落地,深切感受到了临河区对企业的大力支持和贴心服务,相信我们的企业能在临河得到长足的发展。”巴彦淖尔振石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费新海说。

  越来越多的企业当起了临河区的“代言人”,企业家成为了“招商大使”。一次次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一场场共促合作的招商推介盛会,一个个共赢发展的项目落地签约,吹响了新一轮“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及优化营商环境行动集结号,演绎了一场相知相“链”,互促互补的发展质变。


  工业“引擎”展现强劲动能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区域兴。放眼如今的临河,日新月异的装备制造产业园、落地生根的重点项目、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处处涌动着蓬勃的朝气。

  4月18日,西部铜材有限公司节能环保升级改造项目开工。项目建成后,阴极铜产量可达10万吨每年,公司年产能将达到15万吨,总营业收入将由近三年平均值36亿元每年提高至72亿元每年,铜冶炼技术、装备水平将达到行业领先。

三一巴彦淖尔零碳产业园

  项目建设红红火火,生产车间同样热火朝天。在三一巴彦淖尔零碳产业园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有序忙碌着,数控机床上的红绿灯交替闪烁,一片片风电叶片从加工机器中送出,一片火热的生产场景。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具备10兆瓦以上风电主机及131米长叶片生产能力的高端制造产业园区,三一巴彦淖尔零碳产业园项目可年产风电主机500台、叶片2400支,自主研发的86米、90米、94.5米、97米、104米、112米、131米叶型为公司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具备优异的外形结构设计、稳定的发电性能,轻量化水平行业领先。

  一年来,临河区紧紧抓住自治区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的重大机遇,把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作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临河区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把临河区打造成为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齐全和辐射带动力强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新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区及周边已形成以三一重能、龙腾光热、远景科技等业界头部企业为引领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一年来,临河区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精心构建具有临河区特色的“7+4”现代产业体系(“7”即:推动肉羊、饲料、面粉、绒纺、籽仁、番茄脱水菜、数字畜牧等七大传统产业链全面提质增效;“4”即:培育壮大生物制药、能源基础、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深入贯彻落实“工业振兴”的战略部署,聚力强产业、夯基础、增动能、优环境,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存量盘活、增量崛起、变量突破、提质增效,跑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凡属过往,皆为序章。面向未来,临河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凝心聚力高质量办好“两件大事”,系统落实自治区党委“六个工程”,锚定市委“五高五区”目标定位、“两个基地、四个集群”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工业振兴、城市更新“三大行动”,服务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全力以赴抓落实,千方百计干成事,奋力谱写临河区现代化建设绚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