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他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年来,巴彦淖尔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为重要抓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注重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广袤田野盛放绿色希望。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万亩硬质小麦基地小麦长势喜人
“大破大立”筑“耕”基
巴彦淖尔现有耕地137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089.53万亩。2011年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21.19万亩。
脚步未停歇,力度在加码。2023年5月12日,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获批。2023年到2027年,计划通过新建和改造提升,将河套灌区内的739.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宜机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眼下,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万亩硬质小麦(巴麦13号)示范园区内生机勃勃,麦田一眼望不到边,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浪。
园区位于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地处园区核心区。5月16日,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刚早早地来到自家地畔,他预约了植保机械施肥。拌药、灌装、喷洒,随着无人机的起落,20亩地仅用十分钟左右便完成了作业。
郭成刚在自家麦田准备施肥
“我们这里实施土地整理改造后,通过种植玉米、小麦套种玉米来观察地力提升情况,目前园区内单种小麦面积有6000亩。从产量来看,改造后的耕地质量明显提升,之前小麦亩产过1000斤很少见,现在可以达到1150斤。”郭成刚介绍,他一直生活在这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后,农作物从种到收更加省时省力。“由分布杂乱、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到田方路直地块大,现在多数大型机械都能施展拳脚。”郭成刚说。
狼山镇党委书记刘继忠介绍,2022年以来,狼山镇已实施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林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愿景已成现实。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基本实现农户从碎片化经营到每户一块田的转变,为规模化经营使农民节省了农机具的使用成本,实现农业灌溉节水20%~30%,很有成效。”刘继忠说。
根据农牧部门测算,项目建成后,按照当前的产量水平,以小麦为例,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平均每亩可提高产能100公斤;通过“大破大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新增耕地面积约1.5%;项目区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等节约成本50~80元/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建设中新增加的耕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直接受益农户22万多户、100多万人;项目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有效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运用大型植保器械施药,可以实现亩均减药10%左右(以玉米除草剂为例,传统玉米除草剂亩均用药150克左右,高标准农田亩均用药135克左右)。
在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过程中,我市总结形成了4种典型经验模式和2个典型案例,占全区24种典型模式和典型案例的1/4。4种典型经验模式有:“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大破大立”建设模式、国企参与投建运营一体化模式、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模式;两个案例是:突出“七个坚持”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套粮,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运一体化—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高标准农田建设。
破“碱”重生增良田
有人把“唤醒盐碱地”作为毕生的梦想。来自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田荣荣,2018年至今一直扎根五原县,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盐碱地改良工程实施后,土壤全盐含量降低0.3%,保苗率提高20%以上。其中,重度盐碱地保苗率提高40%以上,作物单产提高10%~15%,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提高10%以上。”田荣荣说。
由于年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土壤母质及地下水矿化度高、地下水径流不畅等原因,我市有盐碱化耕地652.23万亩,是自治区盐碱化耕地面积最大的盟市,占自治区盐碱化耕地面积的27.9%。其中,轻度121.38万亩、中度499.7万亩、重度31.15万亩,分别占全市盐碱化耕地面积的18.61%、76.61%和4.78%。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建设三盛公水利枢纽和总干渠工程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措施,到接下来的淋水压盐、降容重;从新世纪以来开展盐碱地治理农业与化学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到2017年以来采取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盐碱地改造20.3万亩。
针对全市盐碱地普遍存在的盐碱反复现象,连续3年实施种植耐盐牧草、油料作物等,土壤全盐含量全面降低,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pH值有序下降,盐碱地地力提升1~2个等级,种植结构可调整空间更加多元。
2023年,巴彦淖尔市被纳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盟市;今年五原县成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2024—2025年全市计划完成40.2万亩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试点示范。
下一步,巴彦淖尔将继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摸清盐碱地底数,为探索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路径提供数据支撑;加快河套灌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