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河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百姓的“幸福感”扛在肩上,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临河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技术为赋能,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好的民生图景。

在社区锻炼身体(资料图)
推进教育改革
夯实发展根基
临河区第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五年级学生郝俊涵通过简易编程快速计算出成绩数据,体验到人工智能学习的乐趣。该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了Python编程、3D打印、机器人搭建、无人机及Scratch编程等多样化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目前,临河区已有10所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并配备了机器人创客室、3D打印机、无人机等设备,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同时,临河区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已组建5个教育集团,覆盖11所中小学校,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有效缓解“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24年,该区教育普及普惠率达到91.4%,新增普惠性学位1709个。此外,临河区还实施青少年护眼行动,建成数字化近视防控平台,完成近6.7万名学生视力筛查,实现“一生一档”视力健康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中高考成绩显著进步,多个教育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通过多元引才机制招聘教师近千名,成立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共23个,多位教师荣获国家级荣誉,展现了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临河区以人工智能教育点燃创新火种,以集团化办学促进全域均衡,从硬件升级到师资优化,从普惠学位到健康关爱,一系列扎实的举措共同绘就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这些成果不仅为“十四五”教育事业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更为区域长远发展夯实了人才根基、积蓄了澎湃动能。
深化医疗改革
守护人民健康
“两分钟就拿到了区人民医院出具的报告单,太方便了!”在曙光乡卫生院,一位前来就诊的群众说。这样便捷高效的诊疗体验,已成为临河区基层医疗服务的常态,其背后是“十四五”期间临河区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所交出的亮眼答卷。
“十四五”以来,临河区紧紧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目标,聚力构建“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四个共同体。以区人民医院为牵头,与31家医疗机构组建了紧密型医共体,打破机构壁垒,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一盘棋布局。
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临河区投入4491万元建成医共体信息一体化平台,并迭代升级“十大远程共享中心”。如今,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完成的心电图、影像等检查,数据瞬间即可传输至区级诊断中心,由区人民医院专家统一出具诊断报告。截至今年9月底,医共体远程影像诊断已累计完成3.5万例,远程心电诊断完成3.9万例,处方流转中心审核干预处方183万张。这套高效运转的网络,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同时打造了“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全覆盖急救圈,为生命救援提速。
医共体的建设不仅横向打通了区域资源,更纵向连接起优质的医疗高地。临河区人民医院不断优化远程会诊模式,与北京、天津、银川、呼和浩特等多地知名三甲医院建立深度协作。2024年11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联合建设心血管病培训中心,成为资源上联的典范。据统计,该项目已邀请北京、天津专家前来出诊128次,接诊患者3625人次,完成手术2639台,让本地群众就近享受到国家级诊疗服务,大幅减轻了外出就医的负担。
如今,临河区通过深化医改,成功构建起一个高效协同、资源共享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看病远、看病难”到“家门口的便捷优质服务”,这场深刻的变革正为群众的健康筑牢坚实根基,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享家门口幸福晚年
循着悠扬的乐器声,走进金川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几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正深情地唱着二人台《夸河套》,幸福和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一是近,二是全,现在年纪大了,不缺物质,缺的就是精神愉悦,在这里我们很快乐。”今年78岁的惠民社区居民鲁灵芝说。每天她都会准时来街道的养老服务中心唱歌,触手可及的“家门口”养老模式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晚年的幸福。
在解放街道万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们悠闲自得、其乐融融,或是三五老友聚在一起拉家常,或是棋盘对弈,或是运动健身。“现在场地和条件越来越好,非常感谢社区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好的场所。”家住万丰社区的居民陈景光说。
近年来,临河区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文化娱乐室、棋牌室、保健理疗等功能室应有尽有,同时还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护理陪伴、配餐送餐等服务,并帮助居家老年人打扫卫生,清洁床品、衣物,辖区的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有了显著提升。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临河区把民生福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推动养老服务转变。截至目前,临河区共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3个。养老服务不断优化,全区共设置老年助餐点43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完善就业保障
多措并举拓宽就业之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临河区针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实施了一系列就业帮扶政策。
今年10月中旬,市民丁志慧通过“临河区就业服务中心”公众号了解到公益性岗位的相关政策后,和中心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面试3天后,社区根据她的情况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才让我有了就业机会。”丁志慧开心地说。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临河区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累计为181家企业发布181条信息,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26场,累计提供20700余个用工岗位。
除了送岗位上门的“输血”帮扶,临河区还依托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增强重点就业人群的“造血”功能。截至9月底,城镇新增就业3306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9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22人。
与此同时,临河区还引进“蒙速云工”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先进技术与创新机制,构建了全流程、智能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供需双方的快速对接,提高了就业匹配的效率,减少了企业招聘和求职者求职的时间成本,同时为企业和求职人员建立电子就业档案。
漫步在今天的临河,学校里孩子们在焕然一新的教室中读书写字;医院里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专家的诊疗服务;养老服务中心里老年人们围坐一起闲话家常……这是一幅写满幸福感的民生画卷,也是临河区在“十四五”收官之际交出的厚重答卷。“十五五”的号角已经吹响,临河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现代化的征途上继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