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洒在磴口县万亩高标准农田上。曾经被黄沙侵蚀的“不毛之地”,如今田地里智能灌溉管网纵横交错,虽说葵花、玉米、南瓜等作物都已收获完毕,但从田里粗壮的秸秆就能看出曾经的丰收。温室大棚里,华莱士、小番茄挂满枝头……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种植到“粮经饲”统筹,磴口县用生态打底、科技提效,让昔日“沙窝子”蜕变为今日丰产增收的“米粮川”,一笔一画勾勒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图景。

察看华莱士瓜长势
近日,笔者走进磴口县包尔盖农场圣牧草业有机苜蓿产业园,连片种植的紫花苜蓿已经收割完毕,地上满是一大捆一大捆的草垛,工人们正在将草垛搬运到小型拖拉机上,运回仓储基地。
据圣牧草业饲草一中心技术经理许涛介绍,近年来,圣牧草业积极探索优质饲草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加大有机饲草料基地建设,持续在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上下功夫,实现了收割、晾晒、聚拢、打捆、拉运全程机械化,不仅促进了饲草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能够助力农牧民增收。截至目前,圣牧草业在包尔盖农场流转土地打造5.8万亩有机苜蓿产业园区,带动农牧民就业2000多人,农牧民累计增收5300万元,平均每人每年增收2.5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赢。
笔者在磴口县隆盛合镇海港村千斤红辣椒基地看到,大片的辣椒已经被采摘完毕,但还有不少人提着口袋穿梭于田间地头,脸上满是喜悦。“今年,我们海港村种植辣椒2000亩、洋葱1200多亩、西红柿160多亩,都获得了丰收,辣椒亩均增收达到4500元。前段时间,头茬辣椒、洋葱等农产品已集中采摘完毕,剩余的继续组织采摘又成本较高,丢在地里糟践了也挺可惜的。所以我们决定秋收后开放农田,供市民游客免费捡拾辣椒、洋葱、土豆等农副产品,体验不一样的乐趣。”海港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国说。
海港村走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只是磴口县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磴口县锚定“围城沿路、规模化连片建设”思路,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引导农牧民种植辣椒、贝贝南瓜、沙漠糯玉米、番茄等作物,到培育蜜瓜、黄柿子等设施农业品种,磴口县不断拓宽农业发展赛道,种植特色瓜果蔬菜11万亩,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00万亩,华莱士瓜、肉苁蓉、甘草、番茄、甜糯玉米、贝贝南瓜等优质农特产品享誉全国。多元化的农牧业产业布局,不仅丰富了磴口的“粮袋子”“菜篮子”,更让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孕育出的华莱士瓜品质极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当地人称它为致富增收的“金瓜瓜”。走进巴彦高勒镇城关村的温室大棚,暖意裹挟着清香扑面而来。瓜藤顺着支架向上舒展,枝繁叶茂,圆溜溜的反季节华莱士挂在藤蔓上,有的瓜身已泛出浅黄。城关村党支部书记马维东穿梭其间,察看瓜的长势。他告诉笔者:“今年城关村利用村集体土地,种植反季节温室华莱士瓜2亩,这几天刚开园上市。目前市价在每斤50元,比夏季大田华莱士瓜高出近10倍。按亩产1000斤左右算,预计这批瓜能为村集体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近年来,磴口县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增效”的发展思路,积极整合土地资源、优化种植技术,集中打造了巴彦高勒镇华莱士瓜产业示范园,全县蜜瓜种植面积拓展至5万多亩,实现了零散种植走向连片产业集群。同时,举办助农电商直播培训班,借力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帮助农户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实体电商联动”的销售矩阵。让昔日“藏在沙漠边”的磴口甜瓜,如今订单遍布大江南北。现如今,华莱士瓜的订单已遍布全国,既打响了磴口甜瓜品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甜蜜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