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乌拉特前旗老年大学,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悠扬的萨克斯、灵动的舞蹈、优雅的形体课、婉转的声乐……一门门极具艺术性与现代感的课程同步进行。在这里,授课老师与学员多是50岁至70多岁的长者,他们端坐听讲、专注练习,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快乐。
71岁的范志佺,原本是一名电厂工人,退休后,子女不在身旁的他,选择退岗不离厂,在厂里担任起义工,继续为厂里干一些自己喜欢又力所能及的事情。除此之外,有乐器特长的他,还到老年大学担任起老师,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钻研艺术、传递热爱。“孩子们都能照顾好自己,我们就该找点喜欢的事情干。”谈及当下的生活,范志佺笑容爽朗,“现在的日子,比年轻时过得还开心!”
烟火气里藏诗意,花甲之年逐热爱。今年64岁的李凤娥,是一名萨克斯学员。年轻时,对音乐的热爱始终被生活与工作的忙碌裹挟。退休后,她成了家里的“后勤兵”,每天帮儿子照顾孩子、准备三餐。可在她看来,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与琴音相伴的“诗意并不相悖。“家里的事安排妥当,就来学校上课,下课刚好接孩子、做饭,一点不耽误。”李凤娥脸上满是活泼与自信,言语间透着对生活的热忱,“我就是64岁的‘年轻人’,浑身都是劲儿!儿子儿媳都羡慕我,说等退休了,也要像我这样发展自己的爱好,把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今年73岁的王晓华,在老年大学担任形体课老师已经10年左右。退休之初,她曾前往深圳,本想和多数老人一样,过上含饴弄孙的老年生活。可看着孩子们各自忙碌、生活有序,可以独当一面,她还是选择回到家乡追逐自己热爱的舞蹈。从最初带着大家跳广场舞,到站在课堂上教大家练形体、塑气质。看着学员们从羞涩拘谨到自信大方,她觉得自己的价值被重新点燃,“每天和大家一起追求美、享受生活,我根本不觉得自己已经70多岁了,心里永远揣着一份年轻的热爱。”说话间,王晓华和笔者开玩笑,“你们觉得我像70多岁的老太太吗?”着实,初见王晓华时,很难让人将她和古稀老人联系在一起,她身上所散发出的魅力,与脸上洋溢的自信,会让人觉得她不过50多岁而已。
采访中,笔者被学员们对生活的热爱深深触动,对于他们而言,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岁月从未磨灭心中的活力,花甲、古稀之年的他们,依旧眼里有光、心中有爱。那份由内而外的朝气,让他们焕发出别样光彩。“希望老年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收获不一样的快乐与陪伴,让晚年生活更有滋味。”已经在老年大学从教近10年的年轻教师褚正婷感慨道,现在的老年人越来越有活力,也越来越懂生活,“期望社会能更多关注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让每一份热爱都能被看见、被滋养,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活在热爱里,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