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扎根边疆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内蒙古国城资源公司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深化“党建+”融合机制,构建起兼具可持续性与惠民性的“造血式”帮扶体系。
党支部共建强根基,产业反哺绘就共富图景。国城公司党支部与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大树湾村党组织打破乡村发展的壁垒,构建起“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双向协作格局,立足大树湾村的资源禀赋与国城公司的产业需求,企业精准施策,协助村集体打造馒头厂、包装袋厂两大特色产业项目,并创新采用“企业订单+村企直供”的产销闭环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包装袋厂年分红超30万元,直接带动2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村民“务工难、增收慢”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助力盘活村内闲置土地,将其改建为配套停车场,通过“租赁收益+本地用工”的双重模式,每年再为村集体新增10万元收益,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良性循环,让乡村发展的红利切实惠及每一位村民。
直采助农通循环,志愿服务传递民生温度。为打通村企协同发展的内循环,国城公司创新建立“企业食堂+村级农产品”直采机制,每年定向采购大树湾村瓜果蔬菜、特色面点等农副产品超50万元。这一采购量占全村农产品总销量的80%,彻底破解了村民长期面临的“卖菜难、销路窄”痛点,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让村民的“菜篮子”真正变成“钱袋子”。不仅如此,企业还常态化开展“村企结对 暖心助农”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乡村,为村民提供用电安全检修、养殖棚圈维修、乡村道路修复等便民服务。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也优化了企业周边发展环境,推动村企形成“共生共荣、互促互进”的良好氛围,让乡村振兴既有“经济厚度”,更有“民生温度”。
科技治碱促生态,绿色循环书写可持续答卷。针对边疆地区盐碱地治理难、耕地质量提升慢的共性问题,国城公司主动扛起社会责任,联合内蒙古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套学院组建“产学研攻关团队”,创新探索“工业废料—土壤改良—农业增产”的绿色循环路径。企业将工业副产品钛石膏应用于盐碱地改良,并搭配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与pH值,经改良的耕地作物增产超10%,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农业生态效益的双向提升。目前,该技术已在广林村成功落地,改良耕地90亩,今年秋季,技术推广范围将扩大至大树湾村500亩耕地,预计亩均增产15%。这一实践不仅为边疆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国城方案”,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党支部共建夯实乡村发展根基,到产业反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再到科技赋能守护乡村生态底色,内蒙古国城资源公司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始终以党建“红心”锚定发展方向,以产业“匠心”深耕乡村振兴实践,为边疆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