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河区正以乡村振兴为基、工业振兴为翼、城市更新为脉,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89.85亿元,占全市总量36.5%,同比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2%和5.8%。一幅产业兴旺、城乡和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上海电气高端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项目
破题农业新质生产力
从“粮袋子”到“金链条”的跃升
“过去种小麦凭经验,现在跟着科技走!”狼山镇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巴彦淖尔市金成浩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成刚说,“政策好、人努力,良种配良法,农技专家全程护航,小麦普遍亩产900多斤,最高亩产达1100斤。”今年,临河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05.53万亩,成功承办自治区“春播第一耧”现场会等活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名片愈发闪亮。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临河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今年,临河区加大科技项目争取和高新企业培育力度,推荐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5个,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6家、已完成入库65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新建设施农业1.75万亩,投资2.4亿元打造干召庙镇万亩麒麟瓜种植基地;推广华蒙良种公羊,累计投放1937只;延伸农畜产品产业链,完成羊皮食品化加工12.5万张。前三季度,临河区肉羊饲养量达473.56万只,肉类总产量8.21万吨,成为全国县级最大的“四季出栏、均衡上市”肉羊养殖基地和集散中心。辣椒产业作为临河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今年,临河区继续在多方面给予辣椒生产者大力支持,全年共种植辣椒11.65万亩,农民亩均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实现总产值6.6亿元以上。同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3.41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4.05万亩,在节水增效、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城市更新温暖民心
从“老旧破”到“宜居城”的蝶变
“以前小区路面坑洼、管道老化,现在外墙保温、健身器材全配齐了,住着比新小区还舒心!”家住光明小区的李凤兰看着改造后的家园感慨道。今年,临河区投资1.55亿元完成37个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十四五”期间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目标。“十四五”期间,临河区共规划主次干道39条、183公里,“八横八纵”16条主次干道已全部贯通,道路硬化达12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5.07亿元改造管网约39公里,雨污合流管网从98公里缩减至59公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临河区今年共支出1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1.3%。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发放低保资金惠及1.27万人;就业服务精准覆盖,打造“蒙速云工”就业服务平台和“以工代赈”劳务服务平台,带动本地农民就近就业。教育医疗持续升级、养老服务优化完善、设置老年助餐点服务群众……一系列惠民举措,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
工业振兴蓄势赋能
从“筑巢引凤”到“链式发展”
“一期项目满产后,仅风电整机年产值就可达10亿元,税收可达2500万元,能带动当地100余人就业。”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总经理李鹏说。临河区锚定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通过“链主企业+配套企业”模式构建产业生态。目前,已依托三一重能、晶澳淖尔等“链主”企业,招引上海电气、中车时代等16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年产风机整机1500台、光伏组件5吉瓦的产能。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临河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临河区不断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实行政府帮办代办,设立综合帮办窗口,提供多种便利服务措施,让企业投资发展更加顺畅。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22亿元,同比增长18.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计为11.5%。在生物医药、新型冶金化工、油气产业等领域,临河区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联邦制药年内有望建成百亿产值基地,联合制药企业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新型冶金化工行业增幅超100%;巴彦油田以年均10%以上增速持续扩产,是自治区原油生产增速最快的油田。
协同发展破解难题
从“各自为战”到“同频共振”
近年来,临河区上下同心、协同发力,把
最值得一提的是,华盛商贸城项目引进的维多利集团摩尔城项目成功实现了从闲置资产到现代化商业新地标的华丽转身,这也是临河区盘活闲置资产、有效化解“三难”问题的生动实践。巴彦淖尔维多利摩尔城总经理王莉介绍,摩尔城开业运营以来,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市场反响,开业首日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9月30日至10月8日国庆假期期间,累计接待客流量达80万人次,实现总销售额2200万元,共有59个品牌在开业期间创下内蒙古地区销售领先的佳绩。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展望“十五五”,临河区将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向“高”攀、向“新”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河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