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 巴彦淖尔:民生温暖充盈生活细微处
发布时间:2025-10-21 09:58:16 记者:周悦/文 李鹏/图 编辑:费鹏昊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晨光中,公园步道上跃动着晨练的身影;校园里,书声琅琅,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唤醒城市活力;社区内,助老餐厅阵阵飘香,温暖着银发人群的就餐时光……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浸润着浓浓的民生情怀,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最有力的体现。

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时间,镌刻奋斗足迹,交出温暖答卷。“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百姓需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不断成就家家户户的“小愿景”、实现老老少少的“新期盼”,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夯实就业之基  筑牢民生之本

“城投有岗位吗?”“兽医硕士刚毕业,有岗位吗?”……今年,临河区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抖音号的“带岗直播”活动为脱贫劳动力(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群体和有招聘需求的用工企业提供了多次线上服务。

在内蒙古漠恒酒业有限公司发酵车间,通过“带岗直播”求职成功的刘亿昌跟着师傅往地缸里填加原料。找到这份工作,他非常满意:“我是发酵工程专业的,很幸运刚毕业就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现在通过直播就能在线求职,这样‘淘’岗的平台提供了新鲜的资讯,方便了我们求职者。”“直播单场观看量均能达到2万余人次。今年,我们到内蒙古漠恒酒业有限公司实地探岗后,成功为企业招聘了18名员工。”临河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佳琦说。

刘亿昌的求职经历,折射出我市就业支持体系覆盖重点群体、筑牢民生之本的实际成效。

“十四五”以来,我市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持续提高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

就业政策丰富完善,就业岗位扩容提质:全面落实就业促进行动,积极搭建群企供需桥梁,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深入推进“创业内蒙古行动”,持续扩大创业园(孵化基地)规模。

精准施策、分类帮扶,稳住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招聘活动;实施农牧民工返乡返岗动态监测,精准提供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落实阶段性、组合式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

公共就业服务持续升温,供需匹配更加高效顺畅:加快推动“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优化升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站。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劳动者提技增收: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行“岗位需求+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模式;开展“河套工匠”培训计划……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不断夯实就业基础、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让更多劳动者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

兜牢民生底线  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助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近日,磴口县渡口镇民政局开展动态复核工作时发现,大滩村村民杭某某突发重病,而他的妻子为智力三级残疾,夫妻二人均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们唯一的女儿也没有固定工作。了解到杭某某一家的情况后,渡口镇工作人员主动协助他提交了低保申请,按照程序开展了认定工作。经过严谨的审核,杭某某家庭被纳入农村低保救助范围。除了低保,杭某某一家还享受到专项救助,大部分医药费得到了报销。民政部门还按照政策为他发放了临时救助金。这些救助措施,给杭某某一家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当群众遭遇困难、基本生活难以为继时,社会救助会兜住他们的基本生活。

“十四五”以来,我市不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制度的可及性并拓展覆盖范围,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触达更多困难群众。

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扩围增效:完善低保制度,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可以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适度放宽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加强照料服务。

临时救助制度救“急难”: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取消户籍地限制,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

专项救助制度扩大覆盖面: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推动专项救助延伸至更多困难群众。

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运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加强动态监测,根据群众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分类施策,特别是加强对已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动态监测,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社区居家养老可感可及: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开展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群体集中照护服务工作,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织密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等,引导优质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满足多数老人居家养老需求……

一系列更精准的救助、更温暖的服务,持续织密我市民生保障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一名需要帮助的群众。

深耕教育沃土  培育时代新人

彩色数字方格、立体迷宫、24节气主题游戏区……今年,我市中小学迎来一场课间“革命”,课间活动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并创新性地融入多元化内容,形成“上午30分钟+下午30分钟”的立体化活动体系。

8月,临河地区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生入学“阳光分班”现场会采用“电脑摇号一键式分班”方式,28所学校现场通过巴彦淖尔市学生报名系统进行分班,确定各学校学生的分班结果。家长王丽说:“电脑随机分配避免了人为因素。从现场分班到查询录取结果,每一步都公开透明,我们非常放心。”

从全面推进招生入学信息化,到课后服务由“托管”向“赋能”转变……教育的温度,藏在学生用心学习的每一堂课里,也藏在看得见他们成长的课后课程中。

“十四五”以来,我市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人民群众。

各类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分阶段制定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方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2025—2035年)》;统筹推进“全体系”“多模式”集团化办学,全面推进招生入学信息化,实现“一键入园、一键入学、阳光分班”;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为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加挂“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巴彦淖尔市中学”校牌。

学生全面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制定《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校(园)长、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点,坚持“五育”并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建设书香校园,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提升教师培训质效,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深化中小学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和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人员总量管理、校办幼儿园独立设置改革……

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开花,一件件民生实事化作温暖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巴彦淖尔阔步前进的每一个瞬间。越来越多的“民生清单”变成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巴彦淖尔用心用情书写出一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