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先锋村的贾建光、甘巧娥夫妇又一次从自家小院出发,驱车前往70里外的市中心血站。18年间,196次挽袖,累计献血75100毫升——这对平凡夫妻坚持用热血守护生命的希望。今年,48岁的贾建光和49岁的甘巧娥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故事起源于2007年春天。“有一次偶尔在市人民广场看见献血车,出于好奇就上车献了400毫升。”回想起初次献血时的画面,贾建光眼中满是笑意。
常有人问贾建光,这么多年,怎么能坚持下来?他总习惯性地挠挠头发,露出憨厚的笑容:“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能帮到人,这事儿,值!”
18年光阴,111次伸出手臂,累计献血42000毫升,血站长长的走廊,见证了他无数次匆忙而坚定的脚步。这份坚持,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也悄然改变了他身边最亲密的人。
2013年开春,夫妻俩正在锄地,贾建光的手机铃声急促地响起——一位年仅7岁的白血病女童命悬一线,急需O型血小板救命,电话那头的声音焦灼万分。贾建光心头一紧,二话没说,丢下沾满泥土的农具,坐上班车赶往血站。一个多月后,他又一次坚定地伸出了手臂。女孩得到了及时救助,她的父亲提着礼品登门道谢,贾建光却摆手婉拒:“带回去给孩子,我啥都不要。”
这件事让甘巧娥深受触动,她对丈夫说:“建光,往后,我跟你一块儿献血、献血小板。”
甘巧娥第一次献血时,紧张得把丈夫的胳膊都掐红了。贾建光打趣:“她呀,小胆胆,这回可真是豁出去了!”这份胆怯,在日复一日挽袖的坚持中悄然消散。如今走进市中心血站机采室,她动作娴熟,神态平和,连护士都赞叹:“巧娥姐像换了个人。”从害怕到从容,她的改变源于丈夫无声的榜样,也源于看到自己献出的鲜血真能救人后,那份“做有意义的事”的踏实感。
2019年深冬,甘巧娥凌晨五点就起床,顶风冒雪赶到血站,冻红的脸颊在采血室的灯光下格外显眼。护士们一脸佩服,问她为何坚持,她只浅浅一笑:“病人等不起,我只想尽一份力。”8年时光流转,她85次坚定地挽起衣袖,累计献血33100毫升。
“只要身体还允许,我们就会坚持下去。”二人坚定地说。他们的坚持也悄然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女儿贾敏在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私奉献中,被深深触动,毅然加入了献血的队伍,用自己的热血延续这份爱的传递。之后,甘巧娥的妹妹也被这份执着与善良打动,加入其中;邻居好友们听闻了他们的故事,也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先锋村的献血故事,就这样在邻里间口口相传。
“我也会紧紧跟着爸妈的脚步,让这份爱传递下去。”贾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