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 项目“引擎矩阵”燃动巴彦淖尔高质量发展新航程
——“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2025年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10-20 16:29:48 记者:王祺/文 胡东育/图 编辑:费鹏昊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10月17日,“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2025年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走进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临河区、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会人员看项目、话发展,进一步强化了“项目为王”理念,提振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信心和干劲。

巴彦淖尔建安循环产业有限公司水晶循环经济产业园

科技项目赋能现代农牧业

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落地产业项目与科技成果同步推进,持续为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针对河套灌区农业用水效率低、土壤盐渍化及面源污染等痛点,农高区实施了引黄灌区水循环与生态环境关键过程大科学装置项目。该项目位于农高区示范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由河套学院与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共同打造。项目于2023年6月开工,预计2026年6月完工,目前总体工程进度已达70%。

从硬件配置来看,项目在地下设计三层结构,配备16个非称重式蒸渗仪与4个称重式蒸渗仪,可对土壤含水量、温度、盐分、根系生长及地下水动态等进行实时监测管控,为灌区农田水转化开展高精度、智能化研究提供支撑。“通过这一装置,既能量化灌区实际耗水量、分析灌溉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能剖析农业次生盐渍化成因,还可解析不同节水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副院长黄权中介绍,目前项目已启动部分科学观测,预计明年将实现所有功能全面落地。作为农高区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该项目未来将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安全保障,助力农高区打造成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多点发力培育优质项目

“楼房外墙粉刷一新,小区道路平坦整洁,住了快20年的老小区,终于有了新模样。”说起光明小区的变化,居民们皆是满意。

光明小区位于临河区先锋街道,2004年建成,共有17栋楼、51个单元,住着565户、1280位居民。今年6月,临河区投入1600万元,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屋顶漏雨、地沟积水、管网老化、排水不畅、充电桩短缺等问题进行改造。如今项目已全部完工,不仅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难题,更显著提升了小区居住品质,为落实城市更新树立了典范。

作为今年临河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项目,光明小区的蜕变,正是临河区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临河城区现有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278个,涉及912栋楼宇、总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自2019年起,临河区累计投入7.4亿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到今年年底全面实现“应改尽改”,成果惠及近11万名居民。

民生工程全力推进的同时,商业领域同样亮点纷呈。在临河区新华街与胜利路交汇处,一座崭新的商业综合体格外热闹——这就是刚开业不久的维多利摩尔城,如今已成为临河人气最旺的商业“新地标”。

该项目于2023年9月由维多利集团投入2亿元推进建设,包括15万平方米购物中心、2万平方米酒店、3万平方米停车场。今年10月1日正式开业以来,项目热度持续攀升。目前已有265家品牌入驻,其中166家是首次进入巴彦淖尔的“首进品牌”,直接带动2000人就业;开业首日客流突破15万人次,整个国庆假期总客流达80万人次,总销售额超2200万元,进一步增强了周边区域的商业辐射力和消费吸引力。

如果说民生和商业项目暖了民心,那么工业项目则为临河区发展注入了“硬核动力”。位于巴彦淖尔新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的上海电气高端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就是临河区“工业振兴”的典型代表。

该项目占地面积148亩,计划总投资40亿元,分两期推进。其中一期投资2.1亿元,建设年产200套高端大型风电机组整机、驱动链的生产线。从2024年9月底开工,到今年8月首台套11兆瓦风电机组下线,项目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投产,展现了工业项目建设的“临河速度”。

目前,一期项目已具备年产500台发电机、500台大型风电机组电控系统的制造能力,预计年最大产值可达10亿元。未来,二期项目将建设年处理1万吨风电叶片、机舱罩体等复合材料再造项目,并布局光能、储能、氢能等核心部件制造,最终形成“核心制造+配套服务”的产业协同格局,为临河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

“项目能这么快落地,离不开政府的‘保姆式’服务。”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李春鹏感慨道,“帮代办机制、‘一码通惠企业’平台让我们实现‘零跑动’办事;在要素保障上,通过审批联动机制帮企业协调环评、林草、用工、用能等事宜;再加上分类分级监管实现‘无事不扰’,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彰显巴彦淖尔以机制创新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决心。”

产业集群激活工业发展动能

作为巴彦淖尔工业经济的“主阵地”,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锚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农畜产品等重点领域,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多个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加速落地,为工业经济注入新活力。

走进巴彦淖尔建安循环产业有限公司水晶循环经济产业园,钢结构厂房安装正紧锣密鼓推进。这个全市人造水晶产业领域的首发项目,正推动巴彦淖尔硅产业向高端化转型。

产业园由市国资委旗下巴彦淖尔建安循环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324亩、总投资16亿元,不仅改扩建13万平方米厂房,还配套建设110千伏变电站、日处理15万吨循环水池以及4.7公里再生水回用主管道。项目今年7月开工,预计明年7月投产。

“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回收5万吨废旧玻璃,产出的高端消费晶体能让硅资源附加值翻几番。”项目负责人介绍,届时产业园预计年产值达20亿元,能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推动硅产业链跳出基础原材料局限,向高端消费晶体制造领域迈进。

内蒙古光大联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基新材料及头孢类中间体项目总投资11亿元,是联邦制药迈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建设的重点项目。项目占地600亩,分两期同步推进:今年10月投产的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建设发酵提取、精制回收等车间,预计年新增产值4亿元,带动600人就业;二期工程投资7亿元,建设年产1600吨头孢类中间体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7亿元,再添300个就业岗位。

“未来3—5年,企业整体产值规模将达到15亿元~20亿元,可带动上千人就业。”企业负责人表示,项目填补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多个空白。

走进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今年新建的两个重点项目正齐头并进,一个靠“技术”突破,一个靠“出口”发力,共同擦亮巴彦淖尔“绿色农畜产品”名片。

——内蒙古红有农业的纯天然植物提取项目投资5亿元、占地100亩,专注于辣椒红素、番茄红素、辣椒素及辣椒碱等纯天然产品提取。项目今年7月开工,预计明年12月投产。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搞产学研,能确保产品提取纯度和技术效率达到行业领先,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7亿元,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内蒙古山旺食品的智能化深加工项目总投资8亿元、占地269亩,将建8条智能化籽仁生产线和1条能量棒精深加工生产线。投产后可年产5万吨葵花籽、5000吨南瓜籽,5000吨咖啡玉米、2000吨花生仁以及1000吨能量棒,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新增5000万美元以上出口额。

在内蒙古沃尔绒毛产业园区,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这个占地260亩的产业平台,正成为巴彦淖尔毛绒皮产业的“集聚地”。

今年,园区联合自治区纤维质量检测中心,成立了国家纤维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巴彦淖尔实验室,有效填补了全市乃至全区毛绒皮交易的“检测空白”。目前,园区已有50家中小企业入驻,配备3台(套)大型洗毛设备、2200台羊毛分梳机,带动400人就业。1—9月,园区已加工原毛4.3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

“下一步我们会不断完善产业链,争取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毛绒皮集散地。”园区运营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与产业附加值,让毛绒皮产业焕发新活力。

“经开区正全力培育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帅介绍,今年1—9月,经开区新签约项目44个、落地开工40个,实施新建续建项目74个,总投资89.3亿元,“像建安水晶产业园、长城科技计算机智能制造基地这些项目,都实现了产业从‘0’到‘1’的突破,为经开区发展攒足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