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 | 项目落地见实效 巴彦淖尔奏响奋进强音
——“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2025年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10-17 12:35:17 记者:王祺/文 通讯员 何志伟/图 编辑:白锦涛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蒙牛集团乌拉特前旗现代有机高端奶产业园

10月16日,“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2025年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进入第二日,与会人员带着“找差距、学经验、谋发展”的目标,走进甘其毛都口岸、乌拉特中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的重点项目现场。从轰鸣作业的建设工地到机器运转的产业园区,从绿意盎然的生态项目到充满文化气息的研学基地,一个个鲜活的发展场景,如同跳动的“脉搏”,生动展现着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枢纽功能升级  激活开放新引擎

站在中蒙703号界碑南侧,一座高达42.95米的现代化门形建筑已基本建成——这就是甘其毛都口岸国门及配套功能建设项目。塔吊挥舞着长臂,工人忙着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目前工程进度已达85%,预计2026年5月就能投用。”该项目负责人指着建筑蓝图介绍。这座总投资5200.75万元、占地2531平方米的新型国门,不仅能实现旅检通关、检疫监管等基础功能,还将配套旅游接待、信息咨询服务,未来国内外游客在这里能“一站式”完成通关,边境旅游、互市贸易的活力将被彻底点燃。

不远处的环保型煤炭监管储存场所项目同样让人眼前一亮。该项目是集环保智能煤炭仓储、绿色国际化物流运输及配套充换电服务于一体的中蒙跨境能源枢纽项目,总投资5.73亿元,于今年5月开工,预计年底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建成后静态仓储能力将达到100万吨,每年营收6000万元,带动就业岗位100个,单日最大充电服务能力超1000辆次;建设的全封闭环保型煤棚采用智能化、自动化模式装卸系统,不仅能有效抑制粉尘、提高作业安全性,还为口岸地区其他煤炭监管场所提供了现代化、智能化新样本。甘其毛都口岸“中蒙边境最大煤炭集散地和贸易中转港”的名片将更亮。

“今年我们总投资近15亿元,重点实施甘其毛都口岸国门建设项目、蒙古国司机进出甘其毛都车辆待发区二期项目、国富监管场所等项目。”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副主任田桂虎的话语里满是干劲,“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极大提升口岸形象,为下一步口岸通关过货极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融合发力  点燃转型新活力

“该产业园总投资8.4亿元,由旗属国有企业建设,占地面积1311亩,覆盖海流图镇、甘其毛都镇两个片区,是以乌拉特蒙餐总部经济基地、河套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食品加工基地为核心的产业承载平台。”在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味道”国际食品产业园,乌拉特中旗隆富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赦介绍,海流图镇片区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数智园区等3个项目,主要承接本地草原牛羊肉及进口活畜精深加工;甘其毛都镇片区规划建设进境活畜隔离场、出口果蔬苗木储备库2个项目,为产业园提供原料保障与贸易通道支撑。

“从项目启动之初,各要素保障部门就主动靠前服务,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提供‘帮办代办’服务提升手续办理效率,围绕资金、土地、水、电、热、气等核心要素组建专班,精准对接需求、解决问题。”陈赦说。该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进口活畜可突破100万头只,年加工牛羊肉食品2万吨以上,实现产值超10亿元,可孵化本地小微企业50家以上,带动就业500人,推动乌拉特中旗农牧业从“粗放数量型”向“精细效益型”、从“原料输出”向“精深加工”转型;减轻草原生态承载压力,助力农牧民减畜增收。

依托原骑兵营营区打造的乌拉特中旗骑兵营军事文化拓展体验园,是乌拉特中旗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该项目占地面积3800亩,定位为集国防教育、红色研学、参观游览、专业培训、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平台,分两期实施。一期项目总投资4726万元,重点建设骑兵军事文化展览馆、博物馆、综合马术训练场、青少年研学营地等主体工程,于今年8月1日正式运营,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庆祝八一建军节、全民国防教育日、国防文旅招商推介会等活动,累计接待学员游客31批、3520人次;二期项目计划投资4600万元,拟新增影视创作、专业教育、装备生产等功能,推动项目从“单一体验”向“产业集群”升级,目前正开展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预计2026年4月开工建设。

“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在保护草原生态与红色遗迹的基础上,打造文旅新地标,进一步打响‘鸿雁故乡·乌拉特中旗’品牌。”乌拉特中旗鸿腾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小斌表示,后续还将结合川井国防特色小镇,拓展“军训+”“研学游”模式,带动周边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

生态产业双优  书写绿色新篇章

走进五原县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里清水潺潺,片片光伏板熠熠生辉……谁能想到,这些“活水”竟是处理后的污水。“我们累计投资3.5亿元打造全链条污水治理体系,目前已处理874.43万吨污水,产生中水842.53万吨,回用中水442.72万吨,回用率达52.55%。”该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指着数据展板介绍。从污水处理到污泥干化,再到光伏发电,这里实现了“变废为宝”,下一步还将冲刺“全国绿色低碳标杆厂”。

生态底色越亮,产业发展越有底气。在五原县兴农进出口贸易加工园区,17家葵花加工企业已入驻,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园区占地780亩,总投资7.7亿元,分三期建设。”该园区总经理周世杰说,“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处理葵花18万吨、南瓜籽2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葵花产业园区。”眼下,该园区仓储抵押贷款平台、供应链平台已正式启用,跨境电商平台正在招商。“加工企业现在抱团进园区,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葵花产业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周世杰的话,道出了五原县“生态优先、产业兴县”的发展密码。

结构调整突破  培育发展新支柱

在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蒙牛集团乌拉特前旗现代有机高端奶产业园目前已建成投运规模化养殖场5座,奶牛存栏4.2万头。该产业园占地面积1.3万亩,总投资40亿元,于2021年10月开工建设,是集奶牛养殖、饲草种植加工、粪污集中处理于一体的有机高端奶业全产业链项目,规划建设现代化牧场7座,同步配套饲料加工厂、粪污处理中心。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32亿元,奶牛存栏4.2万头,日产有机原奶665吨,配套种植优质饲草12万亩,吸纳周边农牧民就业800人。

“园区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运营模式,显著提升奶牛养殖集约化与精细化管理水平。”该产业园公共事务主管隋小峰介绍,目前,园区内已有3家牧场通过国家农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奶牛单产达40公斤,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据测算,该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实现奶牛存栏10万头,日产有机原奶1500吨,直接带动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50万亩,形成“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有机奶业全产业链体系,为区域奶业振兴、农牧民增收提供示范支撑。

同样位于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的苏计沙地200万千瓦光伏治沙基地,是国家大型光伏基地项目,集清洁能源生产、沙地生态治理、板下经济发展于一体。该项目占地面积4.3万亩,总投资48亿元,由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于2024年11月开工,目前已完成工程量70%以上,计划今年12月建成并网。该项目光伏组件阵列由170万千瓦固定支架光伏和30万千瓦柔性支架光伏组成,配套建设3座220千伏升压站及运行管理中心,将通过新建220千伏线路接入乌拉山500千伏变电站实现并网发电。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平均上网电量可达3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2万吨。”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项目创新采用“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模式,通过光伏板遮阴、减少地表蒸发、降低地表温度等措施,改善区域植物生长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林草植被盖度及水源涵养能力,有效解决沙地“生态修复难、开发效益低”的问题,探索出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天的观摩行程紧凑而充实,与会人员边走边看、边听边议,将一个个项目带来的震撼与启发,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通过现场观摩,看到我市一个个大项目高质高效落地、建设、见效,看到各旗县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感受到了我市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发展态势及干部群众务实担当、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市林草局局长陈海维说,“下一步,林草系统将在已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林草建设任务基础上,能多干就多干、能往前赶就往前赶,为‘十五五’打出提前量、打好基础,坚决打赢‘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各地的项目有特色、有亮点,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方向。”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把观摩学到的经验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比学赶超、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全市产业、基地、园区、民生等重点领域,全面启动国道242、国道110、国道0616、国道628建设任务,同时推进公路养护、管理及农村公路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以上,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铺好‘交通动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贾振华说。

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巴彦淖尔正以项目为笔,以实干为墨,书写着更加精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