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锦峰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焊花四溅,建设者在钢筋桁架间穿行,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生产车间,生产线高效运转,各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金秋时节的巴彦淖尔,一个个项目建设正酣,奏响了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号角。
重大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引擎。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为引领,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发挥项目建设在稳增长、扩投资、增动能中的支撑作用,一批批关乎未来发展的优质项目、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一处处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正汇聚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新”上破局
新质生产力方阵加速壮大
抓项目即抓发展,谋项目即谋未来。立足产业优势,我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发展蓄能。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域迎来新突破。在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3.2亿元的内蒙古长城计算机智能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建设热潮涌动。该项目依托中国长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从芯片、主板到整机关键部件的全链条国产化,真正做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生产整机20万套、服务器5万套,年产值可达5亿元,不仅填补了我市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领域的空白,更将推动建成内蒙古西部地区重要的计算设备生产基地。
绿色转型赛道上同样以“新”破局。位于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的巴彦淖尔工业固危废资源化循环产业项目,将航天技术赋能绿色发展,采用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的航天热解处理工艺与设备,可对农田残膜、城市生活垃圾、废矿物油等工业固危废进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资源回收率超85%。项目投运后,每年能处置工业固危废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以上,既填补了内蒙古西部工业固废处置能力缺口,更以科技力量绘就了“变废为宝”的生态画卷。
生物基新材料领域也成为我市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在内蒙古光大联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基新材料长链二元酸项目建设现场,现代化厂房已拔地而起,工人们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设备。该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中车时代电气巴彦淖尔基地一期光伏逆变器生产项目的投产,完善了临河区“风光氢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全国首批规模性应用10兆瓦机组且单体规模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内蒙古能源集团乌拉特中旗150万千瓦风储基地项目全容量并网,有力推动了能源绿色转型。内蒙古首批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德岭山新型储能电站的建成,有效平抑风电、光伏出力波动,参与电网调峰,缓解调峰压力,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一系列“新”实践,正推动我市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互动的高质量产业生态。
“链”上发力
补强链条迸发新动能
作为国内风光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协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引进大项目,培育“灯塔企业”,吸引发电机、齿轮箱、轴承、铸件、电池片、光伏玻璃、逆变器等高价值配套产业集聚。
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项目稳步推进。在内蒙古锦峰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风电塔筒生产线繁忙有序。该公司年产12万吨塔筒,一期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1.6万平方米厂房内已建成6条生产线,具备年生产400套10兆瓦风电塔筒能力,将有效吸引风电行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加速推动本地工业结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巴彦淖尔高端智造零碳产业园也取得重要进展。该产业园由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集团内部其他产业集团及合作方共同投资建设,首期项目逐步投产。二期项目规划包括风电发电机制造、风电叶片等复合材料循环再造项目,以及光能、储能、氢能等核心部件制造产业。“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具备年产200套高端大型风电整机、300套大型风电驱动链和500台风电高端电控系统制造能力,对于引领带动风电装备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市场竞争力,促进巴彦淖尔风光资源综合利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总经理李鹏说。
氢能领域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速。目前,乌拉特中旗风电制氢氨醇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速推进。该项目总投资约为189.2亿元,总体规划建设3吉瓦风电,所发电力80%以上用于电解水制绿氢,通过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每年制取绿色甲醇60万吨、绿氨40万吨,可有效破解绿电消纳难题,显著降低碳排放。
绿色低碳发展步伐行稳致远,农业产业集群优势也持续壮大。总投资6.85亿元的内蒙古山旺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加速推进,预计11月中旬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延伸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辣椒精深加工产业园、中粮屯河番茄粉、鱼菜共生农光互补循环农业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我市农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一座座现代化厂房相继落成,一条条产业链条加速完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高位推进与全局谋划。今年,我市各地各部门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围绕建设“两个基地、四个集群”和19条重点产业链精准发力,实现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1—8月,全市引进区外到位资金164.1亿元,与全市“两个基地、四个集群”相关121个项目到位资金146.5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部到位资金的89.3%,占比同比提升9.3个百分点,招商引资优势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今年,我市力争204个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510亿元以上,截至9月底,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60亿元,投资完成率达70.6%,拉动1—8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
“服务”护航
助力项目快落地早达产
推进高质量发展,项目是第一支撑,发展环境是第一保障。在我市,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在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中科化工年产2万吨糠醛项目建设正酣,项目投产后年产值约1.6亿元。落地过程中,相关部门在土地审批、施工许可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企业只负责提供材料,所有手续都是相关部门帮办代办。内蒙古光大联丰年产1万吨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建设期间,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办公室负责人多次深入企业,帮助协调解决各项证照办理事宜。“项目从落地到各类手续办理,都得到了经开区各部门的倾力帮助,这让我们倍感温暖。”该公司工程部工作人员石宇说。
为推动项目快落地、早达产,我市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目前,全市已实现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等33个审批事项“一站式”办理;落地国家及自治区发布的涉企“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9项,推出巴彦淖尔特色“高效办成一件事”19项,平均压缩办理环节70.2%、办理时限72.9%,办理材料压缩70%;组建“专职+专业”帮代办队伍,为208个项目提供帮代办,办理工程建设项目498个;打造全市统一的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企业申报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上传,评审意见与审批结果等信息实时共享至各部门;开通涉企政策“码”上查服务,推行“政策+解读+兑现”服务新模式,围绕科技创新、农业发展、水利建设等14个行业建立惠企政策信息库。
项目建设的“加速度”,离不开营商环境的“硬支撑”。今年,我市以助企行动为牵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零距离”为企业服务,常态化开展“企业拉问题单子、政府来解题”,形成问题收集、分办、解决、反馈的闭环,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保姆意识,全力帮助企业增订单、拓市场,提高融资便捷度和可得性,让企业真正感受到便利。
攀高逐新强引擎,蓄势赋能促发展。如今的巴彦淖尔,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谋项目、抢进度、优服务,重点项目建设蹄疾步稳,高质量发展底色愈发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