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田野里,杭锦后旗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技术顾问刘永河俯身拨开玉米茬,捡起一段滴灌带。“要把滴灌带带回去,剖开检测里面的悬浮物沉淀量及粒径。如果沉积过多,说明过滤设备还要攻关;如果沉积量达标,但有个别细微颗粒在贴片流道发生卡堵,我们设想重建对冲流道,适当增加排沙能力,既减轻首部过滤能耗,又避免水土有机质流失。”他边说边仔细地将新采集的样本装进密封袋。
刘永河今年已67岁,执着专注的态度,贯穿于他近50年的水利工作生涯。“老家在干渠最末梢,小时候浇地淌水要守在地里三天三夜。”刘永河望着远方的田垄,记忆回到40年前,龟裂的田地、泛白的盐碱,是刻在这个河套汉子心头的疤。正是这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填报高考志愿时所有的选择都指向了“水利”。从此,他与河套水利的命运紧紧相连。
后来,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刘永河一直将“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作为追求。在科技部门工作时,他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原巴彦淖尔盟水科所与国内顶尖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用PAM及波涌技术优化地面灌溉》《河套灌区灌溉新技术与农业结构优化模式试验研究》等一系列节水新技术的攻关课题。
2005年,刘永河重返水利战线。工作中,他评审项目,节水效果是首要的“硬杠杠”;大小会议上,节水是他的必讲主题;下乡调研,节水科研项目是他的必看内容。这份专注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连老家的亲戚来串门唠家常,他也能很快把话题引到农业节水上,老伴儿因此笑他是“节水一根筋”。
工作中取得的各种成果,源于刘永河几十年如一日的躬身实践。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不同地区的节水技术问题。
在内蒙古大博金田机械公司的车间里,崭新的滴灌设备正在做出厂前的最后调试。刘永河指着过滤装置对技术员说:“一定要在泵前微滤机上加装保护滤网罩,不能在过滤方面有丝毫闪失。”办公室主任陈文祥插话:“这已经是刘老师今年第七次上门。我们首套智能泵站就是他趴在图纸上改出来的。有他在,我们推广节水技术才有底气。”
勤恳务实之外,刘永河更善于把握机遇,为节水事业争取更高平台。担任科技部“十三五”科技预测专家期间,参与科技规划指南编写时,他多方奔走协调,推动《西北典型农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应用》等三项节水专项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最终在河套灌区落地实施。他的努力,带来技术上的突破,也赢得了灌区水利部门和农民的信任。在杭锦后旗,不少农田水利工作人员把他当成技术顾问,遇到难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向他请教。
深知节水事业需要社会共识,刘永河积极推动科普与交流。担任水利学会理事长期间,他在河套灌区建起十处科技示范区,创办的《河套灌区》杂志送往西北四省水管单位,发起的“河套水论坛”至今余音不绝。2013年创建的节水教育基地,每年迎来十万人次的求知者——那里有他亲手制作的水循环模型,有孩子们触摸黄河泥沙时发出的惊叹。
退休,对刘永河而言只是转换了节水事业的“阵地”。怀着“农民弟兄不易,能帮他们减负,我晚年的价值就实现了”的心愿,2023年春天,他举家搬回杭锦后旗陕坝镇,主持建成农业深度节水科技馆,搭建起杭锦后旗精准灌溉智控平台,还主动当起义务讲解员兼辅导员。
几十年里,刘永河主持的26个科研项目成果广泛应用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其中仅引黄滴灌技术就累计推广500多万亩。技术落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农民的笑脸上。最让他骄傲的评价莫过于:“用上滴灌设备,浇水施肥按个钮,省力省钱还增产!”经他指导优化的农田,亩灌溉量直降,节水成效明显。但这位老水利人总念叨着未竟的心愿:“得教会更多年轻人,让节水技术像河套小麦一样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