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挤奶车间
金秋时节,走进乌拉特后旗英格苏万峰红驼养殖基地,标准化骆驼养殖棚圈整齐排列,托养的戈壁红驼个个膘肥体壮。挤奶车间里,母驼有序走到挤奶通道,新鲜的驼奶被缓缓吸入奶罐。在英格苏戈壁红驼产业园区加工车间里,各种驼乳产品源源不断产出。骆驼,这个千百年来游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舟,如今正成为乌拉特后旗实现乡村振兴的财富方舟。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乌拉特戈壁红驼正式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成为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大家庭中的新成员,也是我国第六个双峰驼品种。乌拉特戈壁红驼是乌拉特后旗牧民长期选育的结晶,在戈壁荒漠环境中繁衍生存数百年,不仅适应恶劣的自然条件,还以耐粗饲、抗逆性强等特点著称,驼奶营养价值高,肉质鲜美,驼绒更是优质的纺织原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新遗传资源的认定,将有力推动乌拉特戈壁红驼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乌拉特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吉仁都日布介绍。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深挖戈壁红驼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将其确立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旗双峰驼数量稳定在3万余峰,共有4809人从事戈壁红驼养殖,户均增收2.8万余元,戈壁红驼产业总产值已突破5亿元,成为牧民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和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今年春季,乌拉特后旗实施了为期45天的休牧制度,所有划定为草畜平衡区的草原严禁放牧。获各琦苏木牧民朝鲁门把家里的10对子母骆驼托养给养殖基地,基地免费喂养、驯化骆驼,每年每对骆驼还有2400元的租赁费。“骆驼托养不仅让我的草场实现了‘带薪休假’,还节省了一万多元的草料钱,我自己还能在养殖基地打工,每个月有近60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收入十几万元,还不用承担风险。”说起骆驼托养这个农企利益联结的好处,朝鲁门列出了自己的增收账单。戈壁红驼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军介绍:“我们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的经营方式,支持企业通过驼奶收购、托管代养等方式与养殖户建立合作关系。”
在英格苏戈壁红驼产业园内,除高标准的养殖基地和奶源基地外,该公司还建成了奶粉喷塔工艺生产线,建立了一整套现代化的品质管控体系。
随着骆驼产业的发展,赛驼及驼球竞技项目也发展迅速。截至目前,乌拉特后旗已举办了11届驼球邀请赛,全旗驼球队达20支,被誉为“中国驼球摇篮”“驼球之乡”。不仅如此,乌拉特后旗还建成开放了中国首家戈壁红驼艺术馆,介绍和普及骆驼起源及繁育知识,展示关于骆驼的民俗文化场景,成为游牧民俗文化旅游的新亮点。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已经连续举办6届骆驼文化旅游节,不仅成功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还让戈壁红驼蜚声中外。“我们将继续做好‘产业+文化’发展的大文章,让‘戈壁红驼’成为提升乌拉特后旗知名度、带动旅游消费的地标性名片。”乌拉特后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斯庆巴特尔说。
目前,乌拉特后旗已累计发展骆驼专业合作社10家,年加工鲜驼奶3000吨,精细分割驼肉1000吨,加工驼毛绒200吨。下一步,乌拉特后旗将持续推动骆驼产业与农业、文化、旅游、科技等行业融合发展,为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