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窑滩“佘太红”设施农业基地大棚
近日,临河区白脑包镇十大股村1万多亩葵花迎来丰收,沉甸甸的葵花盘将枝干压弯。谁能想到,这片丰收的葵花地曾是“种啥啥难长”的盐碱地。
十大股村有耕地1.22万亩,其中,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占85%,严重的土壤问题长期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为扭转这一局面,2024年,村里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推动土地集中连片、配套基础设施,同时精准施策大力推广种植耐盐碱特性突出的向日葵作物,通过“以种促改”方式,在种植过程中逐步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盐碱上返。据测算,改良后的盐碱地种植葵花,亩产较之前提高20%以上。
从种植葵花到发展设施农业,盐碱地的价值不断升级。在位于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瓦窑滩村的巴彦淖尔市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佘太红”设施农业基地,一排排高脊大跨式设施大棚内,色泽鲜亮的樱桃西红柿挂满枝头。“这可是盐碱地种出来的‘金果果’!”基地负责人刘勇说,“我们先把土壤成分化验出来,然后根据樱桃西红柿的需求增减肥料。现在樱桃西红柿长势很好,估计亩产在8000斤左右,整体算下来,一亩棚纯收入在1.1万元左右。通过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我们把荒芜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据介绍,该基地分两期实施,一期建设208栋高脊大跨式热镀锌钢管大棚,二期计划建设68座装配式日光温室和28座连拱连体新型大棚,近期开工。
近年来,我市通过“五位一体”“上膜下秸”阻盐、暗管排盐等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已成功改良盐碱地192.4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近30%,改良区域亩均增产10%。从葵花飘香到菌菇满棚,从大棚果蔬到池塘虾蟹,盐碱地上奏响了多元化增收“交响曲”。
发展特色产业正让盐碱地释放更大价值。在乌拉特前旗先锋镇“电商+农业智慧平台”综合大厅,主播通过直播推介芦耳等特色农产品,直播间内订单不断。综合大厅旁边,正是占地1300亩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
“3年前,这里还是盐霜遍布、作物绝收的重度盐碱地。”先锋镇人大主席白勇介绍,“2022年,先锋镇与上海交大、黑龙江农科院合作,利用乌梁素海芦苇和玉米轴芯做培养基,研发液体菌培育技术。如今,这里已建成占地1.7万平方米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包括179栋种植棚、86栋晾晒棚、5.6万立方米的蓄水澄清池和600平方米的综合大厅,形成了集菌包生产、种植晾晒、废弃菌包资源化利用的全产业链基地。”
产业链的延伸让盐碱地效益持续叠加。2023年,先锋镇又引进一家企业,建设占地52亩的糯玉米初加工基地,建成生产包装车间和保鲜冷库,进一步提高了盐碱地利用价值。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与农户合作,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循环产业链。
两家企业的进驻,为盐碱地带来了新价值,也为先锋镇农民提供了土地流转收入和就业机会。“产业园区建成后土地流转费从26万元增至45.5万元。”先锋镇苏木图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忠说,“此外,加工芦耳菌棒培养基原料,每年让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带动约500人就业,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
在种植产业多点开花的同时,“以渔改碱”的创新实践,让盐碱地在水中创造了“金银”。“以前从来没想过种啥啥不长的盐碱地还能养虾。”杭锦后旗沙海镇金沙湾渔场负责人许守和蹲在池埂上,捞起一网南美白对虾,笑得合不拢嘴。他所在的金沙湾和沣达渔场联合体水产基地,1030亩标准化池塘连片分布,15口育苗大棚、12口高位循环水养殖池里,虾苗游弋不止。该基地年育苗5000万尾,成虾产量约40万斤,除供应本地,还远销银川、兰州等地。“去年线上卖了8万斤,今年新建了冷库,销量肯定更好。”在许守和看来,这一成果得益于当地推广的“以渔改碱、渔农轮作”模式。“2年养鱼+3年种植”的轮作周期,既短期见效,又能逐步改良盐碱地。如今,杭锦后旗盐碱地水产养殖面积达3万亩,年产值突破7000万元,带动8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2.3万元。
“以渔治碱”“点碱成金”的成功经验正在各地复制推广。走进五原县隆兴昌镇义丰村俊义水产养殖合作社,连片的虾塘波光粼粼。“今年养殖总面积为180多亩,放进去虾苗300多万尾。现在已经出虾,每天能卖800多斤,主要销往呼和浩特、包头、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等地,销量不错。”合作社负责人尚树红说。合作社流转义丰村30多亩盐碱滩涂建成7块水深1.3米左右的虾池。“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基本都是盐碱地,种经济作物产量低、效益低,但是适合搞养殖。我们2022年开始试养,养殖了30多亩虾,销量挺好,第二年养殖了80多亩,今年增加到了180亩,效益很好,亩均超过万元。明年,我们还要扩大养殖面积。”尚树红说。
据了解,近年来,五原县为突破盐碱地对当地发展的桎梏,重点进行了盐碱地治理,盐碱轻的土地经过治理后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盐碱滩涂用来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探索出盐碱地变丰产田的新路径。
一片片曾经几乎荒芜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一方方虾塘、一座座设施农业大棚、一个个产业园。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让不同程度的盐碱地都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些生动实践的背后,是我市系统谋划与科技支撑的坚实保障。
我市盐碱化耕地面积大、分布广、地力差、产量低。为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让盐碱地焕发生机,我市编制了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规划、耕地地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院校深度合作,针对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研究集成“五位一体”“上膜下秸”阻盐、暗管排盐等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为盐碱化耕地改良构建起长效、经济、绿色的改良技术体系。
我市还积极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模式,即将盐碱地改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统筹推进农牧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今年,我市计划结合高标准农田同步规划、设计、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30.2万亩。同时,我们将及时总结‘巴彦淖尔’盐碱地治理模式,挖掘亮点,为盐碱地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市农牧局耕地保护科科长班轶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