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法治护航、基层治理、文化交融、民生服务等领域创新实践,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绘就了一幅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奋进画卷。
马兰谷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宝音德力格尔
“驼背检察”法治服务队
驼球赛
神驼风蚀景观
法治护航
筑牢边疆稳定“铜墙铁壁”
乌拉特后旗坚持以法治力量守护民族团结根基,构建起“检察+法院+司法”协同发力的法治服务体系。
“驼背检察”深耕边疆法治。以红驼精神为引领的“驼背检察”法治服务队,围绕“服务、打击、保护、协作、宣教”十字方针,推进“平安、法治、绿色、和谐”边疆建设。2024年以来,办理危害公共安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等犯罪案件137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聚焦生态保护,办理草原林地、古长城遗址保护等公益诉讼案件10件,制发检察建议35件;通过支持农民工讨薪、起诉追索等民生实事,讨薪19.12万元,追回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金15.7万余元,将法治温暖切实送到群众心坎上。
“三杯茶调解法”柔性解纷。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人民法庭结合蒙古族奶茶文化,创新“三杯茶调解法”(暖心茶缓情绪、交心茶理焦点、定心茶促和解),2024年诉前调解纠纷近200件,“牧人茶室”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0起,成功率达95%,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中“非诉解纷”边疆实践的生动体现。
治理创新
激活基层团结“内生动力”
乌拉特后旗聚焦边疆治理难点,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推动各民族在共居共事中深化融合。
“小板凳”恳谈会架起连心桥。新街社区创新“板凳恳谈会”,通过组织社区党支部成员、网格员与“楼道长+楼栋长+邻里长”三长联动,围绕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建设及维护等议题共商共议,结合“微心愿”征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激发各族群众自治活力,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共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多元共治”破解治理难题。乌拉特后旗积极探索“部门联动+智慧赋能”模式,既有“宝音一线工作法”(工作到一线、服务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化解牧区群众纠纷,又有“智慧无人律所”提供7×24小时免费法律咨询。全旗7个“无讼嘎查”连续6年零信访;“政法老干警工作室”为居民解决工伤赔偿等纠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文化交融
厚植团结奋进“精神纽带”
乌拉特后旗以“五个互嵌”为抓手,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心理等层面深度融合,让民族团结有形有感有效。
空间互嵌强基础。打造3个互嵌式发展试点(塞上社区、富泉公司、宝音志愿者协会),在公共场所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以“周末妈妈”“片警宝音”等典型引领社会新风尚。
文化互嵌聚人心。组织乌兰牧骑演出36场次,推出《驼乡之恋》等民族团结主题作品;升级“乌后旗民委”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351条,发放《巴彦淖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宣传手册》、民族团结相关政策宣传册及各类民族团结文创宣传礼品3万余份;开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工程,制作民族团结微信表情包,转发量超2.2万人次,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入脑入心。
心理互嵌促认同。建设边境“石榴籽”家园、“长者餐厅”等互嵌式阵地,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10余场次,覆盖2000余人次;以文旅活动为载体,挖掘阴山岩画、昭君出塞等历史脉络,推动各民族从空间融合向心理认同跃升。
社会互嵌守团结。不断增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用心用情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推行“网格长+网格员”管理制度,创建党建+“三治”(德治、法治、自治)模式,探索出“1+3+N”工作法,通过开展党员联管、资源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做、阵地联建的“五联共建”活动,为各族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民族工作数字化,聚焦民族法治宣传周,积极推进实施“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在潮格温都尔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暨“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基层行活动,邀请自治区多领域专家学者,将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信息化应用知识送到边疆地区,将信息化前沿动态成果传递到基层一线,着力提升各族干部群众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经济互嵌富民生。乌拉特后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产业互嵌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积极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免费为各族群众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类、种植养殖类等技能培训,为各族群众人岗对接和就业搭建平台,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信息发布、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多项暖心服务,促进就业创业。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重点实施抵边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工程等,积极解决边境地区“空心化”问题,积极扶持“乌拉特”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民族医药发展,进一步传承非遗技艺、展示民俗文化,实现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凝聚共识,绘好最大“同心圆”,奏响时代“最强音”。
民生提质
绘就幸福共融“温暖画卷”
乌拉特后旗始终将“为民解忧”作为民族团结的落脚点,用“小服务”托起“大幸福”。
“码上办”小程序服务便捷。查干乌林社区推出“码上办”惠民小程序,涵盖矛盾调解、帮办代办等功能,山东大学“芯心相印”志愿服务队逐户推广,让群众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烦心事,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人社+工会+法院”解民生之困。针对工伤赔偿、欠薪等劳资纠纷,该旗建立多元解纷机制,2024年帮助劳动者追回赔付资金近50万元。
“1+N”党建领航社区治理。新惠社区深化“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长(联户长)”架构,打造“一亭一廊一课堂”的“宣讲+议事”主阵地,为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上门验证、义诊义剪等服务,解决垃圾乱堆、停车位规划等民生实事,用精准服务赢得群众称赞。
从“驼铃阵阵”的法治服务到“板凳围坐”的基层协商,从“茶香融融”的柔性调解到“指尖便捷”的数字治理,乌拉特后旗以实干担当书写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未来,乌拉特后旗将继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中凝聚团结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北疆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
本版文图由市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