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上,一辆特殊的车辆常年穿梭于牧区之间。它不运草料、不拉牛羊,却满载政策、健康、法律与温暖,被牧民亲切地称为“暖心车”。这就是巴音乌兰苏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流动车,一个真正“移动”的服务平台。
巴音乌兰苏木地处乌拉特中旗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地广人稀、牧户分散,牧民长期面临“信息获取难、政策宣讲难、便民服务触达难”的情况。为此,苏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统筹苏木党委、卫生院、司法所等18名志愿者,推出“志愿服务流动车”项目,利用敖包祭祀、那达慕大会、主题党日活动等人员聚集节点,将服务主动送到牧民身边。
自从3年前“志愿服务流动车”启动后,一切悄然改变。它是政策“随身听”,民族团结政策、社保医保知识、草畜平衡政策“随时可问”;它是移动“健康站”,免费测血压、测血糖,健康咨询“下车即享”;它是法律“解忧铺”,草场纠纷、权益保护问题“现场答疑”;它是新风“传播站”,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祭祀,让现代文明新风吹进牧区家家户户。
项目运行3年来,“志愿服务流动车”累计开展专题宣讲32场,发放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宣传资料3600余份,为600余名中老年人提供义诊服务,解答法律难题58件,帮办代办社保认证、低保申请等事项62次,总受益人数超1300人,服务时长超300小时。
3年里,从最初主动向牧民逐一介绍服务内容、邀请他们接受志愿服务,到后来牧民们会早早自发排起长队、满心期待我们的到来;从最初一味地发放宣传册,到后来一边为牧民义诊、解读政策、普及法律、手机认证,还能一边拉家常……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记录着“志愿服务流动车”的成长轨迹,更让志愿者与牧民之间形成了一份特殊的默契。
此外,巴音乌兰苏木创新构建“需求征集—方案设计—志愿执行—效果评估—意见反馈—持续优化”全流程闭环机制,通过扫码反馈、公众号征集、面对面恳谈等方式实现“群众点单、实践所派单、志愿者接单”,实现志愿服务全流程闭环,确保服务精准、专业、可持续。
巴音乌兰苏木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赵荣娜表示,下一步,“志愿服务流动车”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增加频次,拓展技能培训与文化娱乐内容,推动全流程数字化。载着政策与温暖,驶进草原深处,成为边疆牧民最暖心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