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丹参
今年,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乌兰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建设残膜回收厂、发展丹参特色种植等方式,积极探索产业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环境治理到产业升级。
在乌兰村残膜回收示范基地,工作人员正按照安装流程,组装残膜分解机器设备。设备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单日处理残膜170吨,45万亩农田残膜回收综合利用。
乌兰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地膜覆盖技术让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翻番,但也留下了“白色污染”。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生产力,今年,在大佘太镇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乌兰村引进四方成农贸专业合作社,利用村中闲置土地建设2500平方米的厂房并购买残膜回收相关设备,将废弃地膜和秸秆变废为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套设备能把残膜和秸秆分拣开,分拣出的秸秆可以作为饲草料,残膜可以压成燃烧颗粒,年产量在4万吨左右。”四方成农贸专业合作社现场负责人秦亮介绍
“地膜残留影响农作物发芽率,会导致作物减产,残膜回收对作物生长有利。厂子建在村里,农田残膜回收、秸秆还田都很便利,还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村民刘喜平说。
残膜问题解决了,可光靠传统作物,村民收入增长缓慢。2024年,乌兰村党支部书记武东平率领村干部及种植能手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发现丹参具有耐旱特性且经济效益高,又恰好适宜本村沙壤
“种植丹参比以往传统种植的玉米更节水,每亩少用一半的水,按照现在丹参的长势和市场行情,每亩效益应该在两千块钱左右。我还可以带动周边的村民来打工,每亩地给他们290块钱的管护费。”种植户苗东说。
引进一个产业,开辟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径。丹参种植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就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
“乌兰村过去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去年,在政府的带领下建起玉米芯加工厂,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让玉米和药材轮作倒茬种植,提高经济收入,节省用水量。”乌兰村党支部书记武东平说。
2024年,乌兰村“两委”争取项目资金225万元,并动员138户495名村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125万元,建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玉米芯深加工厂,每年回收大佘太地区玉米芯3500吨,实现年纯收入16.8万元左右。同时,乌兰村还努力做足“节水文章”,以耕地置换方式超额完成5300亩旱作雨养任务,种植籽瓜、葫芦、贝贝南瓜等抗旱保产能力强的节水作物3000亩,带动14户农户种植黄芪1万亩,实现100余户村民“家门口就业”。与蒙牛公司签订2000亩青贮玉米订单,亩均收入2000元以上,节水70立方米,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直以来,乌兰村不断深化“群众自治”,建立起共建共治美丽家园的思想认识,将全村划分成16个环境卫生清扫网格区,组建了2支志愿服务队,每月15日对全村进行全面清扫,让村民的生活更舒心。现在的乌兰村宜居宜业,村强民富,特色产业带动300多户村民增收,村集体年收入稳定在20万元左右。
“乡村振兴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我们要破旧立新,把村里的各项工作都要抓起来,把种养殖业结合起来,把经济搞上去,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武东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