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杭锦后旗陕坝镇寒意初显,走进小镇一处普通院落内,缝纫机“哒哒哒”地响个不停,五颜六色的干净衣物被打包成半人高的包裹,散发着洗净后的清冽香气……这独特的声音与味道,已成为人们辨识高保云家的“坐标”。15年如一日的爱心包裹,正是从这里出发,跨越千山万水,温暖了无数人。
3000公里的牵挂
1987年,为了谋生,高保云与丈夫王泽滨从河北来到杭锦后旗。初来乍到,没有固定收入,夫妻俩只能租住在简陋平房,靠在工地上打零工维持生活。困顿之际,邻居大娘送来米面、隔壁大姐拿来自家种的蔬菜……素不相识的人们传来“生活火种”,帮助高保云在异乡逐渐站稳脚跟,也在她心中悄然埋下回报社会的种子。
生活略有好转,高保云开始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2010年5月,朋友从云南带回几张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平乡二台坡自然村困难群众的照片。高保云看后,将衣柜翻了个底朝天,收拾出一大袋衣服,寄给远在3000多公里外的二台坡自然村村民吴官锦。
不久后,高保云就收到了吴官锦的回信,信中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外,也向高保云寻求帮助。“那个地方干旱了一年,费时费力背回一桶水,一家人只能用3天,实在太困难了。”2012年7月,高保云省吃俭用并多方奔走呼吁,为二台坡自然村募集到8000元爱心款,帮助35户村民解决了吃水问题。
在那之后,高保云省吃俭用攒了1500元路费,来到二台坡自然村。“村民们的日子看着
短暂的云南之行,开启了高保云漫长的公益之路。
“爱心像一盏灯,一经点燃,就会照亮周围所有人。”高保云说。她的爱心首先“点燃”了家人。丈夫王泽滨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不辞辛劳地洗衣打包,用自行车驮着衣物一趟趟地去邮寄;儿子王笑天主动拿出压岁钱贴补邮费;在河北当教师的女儿
然而,仅凭热忱填不平现实的沟壑。衣物越寄越多,邮费成了“大山”,高保云夫妻俩打工的微薄收入全贴进去也不够。2015年7月,高保云思前想后,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募集邮费。她拿着在云南拍摄的困难群众照片和《黄河晚报》上刊登的她的事迹,走进一家家店铺寻求帮助。为此,她也曾遭到冷言冷语。面对质疑,她默默流下眼泪,但也更加坚定了投身公益的决心。
日复一日,高保云收集旧衣服,走街串巷募集邮费,用自己的真诚与行动感召着周围的人。渐渐地,更多人参与进来,不仅捐赠衣服,还积极捐赠邮费。
点点微光点亮万家灯火
点点微光,终在坚持中汇聚成炬。
2016年,由高保云任会长的杭锦后旗爱心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爱心志愿者协会”)成立。爱心志愿者协会逐步壮大,会员遍布全国各地,长期会员达600多人,带动2000多人投身公益事业。
2017年,爱心志愿者协会成立便民慈善超市。人们可以将闲置衣物送到超市,有需要的人可免费领用。截至目前,超市接收衣服超50万件。“这衣裳又干净又厚实,娃娃冬天不怕冻了,这真是帮了我们娘儿俩大忙了。”一位单亲妈妈在超市领
在高保云的组织和带领下,多年来,爱心志愿者协会队员的足迹遍布城乡:社区里,他们带着米面油和义诊队伍叩响困难群众的家门;校园中,他们为留守儿童送去生活费与书籍;敬老院内,他们为老人理发、洗脚、剪指甲、换被褥……截至目前,他们累计服务群众4.2万人次,募集物资价值达300余万元。
近年来,高保云不仅入选“内蒙古好人榜”,还先后获评自治区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首届北疆巾帼志愿服务十大感动人物;爱心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