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鲜食玉米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可以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探索出新路径,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引擎。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优化提升服务能力,全力推动“小农户”接轨“大农业”,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具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的组织达1600多家。
提升服务能力
促进节本增效
走进杭锦后旗双庙镇增光村统种共富试点区,千亩土地一望无际。“试点区由村党支部与合作社共同投资经营,集中连片种植小麦220亩、玉米530亩、辣椒20亩、葵花230亩,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购销、统一分红,最后将土地收益的70%用于村民分红,10%纳入村集体经济和发展公共事业,20%作为土地管理费用。”增光村党支部书记
统种共富试点
“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利用土地连片优势,基地实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三支渠村青贮玉米种植基地,村委委员李敏说。今年,巴音宝力格镇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党支部搭台、企业传技、农户参与”模式种植玉米、西瓜、西红柿、辣椒等,引领2300户农户深度参与,预计可带动每户农牧民年均增收约1.3万元。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推动产业基础较好、支部引领能力强的嘎查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整村推进社会化服务,盘活
拓展服务领域
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
今年,磴口县包尔盖农场3万亩苜蓿喜获丰收。“2015年,我流转了1000多亩地种植苜蓿,还成立了合作社。2024年,我把这些地流转给了圣牧高科生态草业公司,并被返聘回来管理1.8万亩苜蓿地,同时带动场里200多人一起干,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包尔盖农场六分场农户刘长雄说。巴彦淖尔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创新构建“公司+农场+农户”协同发展机制,在包尔盖农场建立3万亩苜蓿种植基地。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支付租金保障农户基础收益,同时实施“双轨增收”模式,返聘农户从事农机耕作、田间管理等技术岗位,年均带动农户增收约600万元。
在五原县鸿鼎农贸市场,各家商贸企业正开足马力筛选、加工葵花子,经过去石、分级、色选等多道工序后,一颗颗饱满、鲜亮的葵花子被分装入库。我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水土光热组合优势明显,近年来年均种植向日葵400多万亩,占全国食葵种植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向日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我们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起稳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实现种业研发、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直接带动1万多户农户增产增收。”三瑞农科公司总经理助理段东宏说。
前不久,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种粮大户杨志泉的600亩鲜食玉米喜获丰收。“订单农业让我们吃下‘定心丸’,企业收购价每吨约1550元,扣除成本后每亩纯利润超500元。”杨志泉告诉记者。近年来,临河区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广覆膜种植技术,精选抗倒伏、高产优质品种,实现鲜食玉米亩产1.5吨。今年,临河区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6813亩。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公司+农户”模式,社会化服务企业通过集中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小农户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切实解决“种不了地”“种不好地”的问题。目前,全市有社会化服务企业13家,服务面积在34万亩左右。同时,我市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统购、统种、统防、统收、统销全程服务。目前,全市有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合作社269家,服务面积在415万亩左右。我市还创新发展中化集团MAP(现代农业服务平台)模式,在6个旗县区建设技术服务中心,定点定向为农户提供肥料供应、生产环节技术指导、田间卫星遥感数字化管理、产后烘干仓储等全程服务,服务面积达25.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