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民族工作是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单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以自治区“融在北疆”新时代促进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发展品牌建设和开展“六个一百”专项行动为引领,打造了一批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典范,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社区各族群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编者
江林社区
建设特色社区品牌提供基层实践范本
临河区金川街道江林社区成立于2014年,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涵盖11个住宅小区,有常住居民5102户13110人,由汉族、蒙古族、回族等9个民族共同组成。近年来,该社区秉持“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以打造“红石榴·江林一家人”社区品牌为总牵引,推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互嵌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石榴·江林一家人”品牌致力于为各族群众打造共同生活、便捷交流的物理空间,促进日常交往交融。建设“红石榴之家”综合服务站,集休闲娱乐、应急服务、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成为居民日常交往的温馨港湾,年服务超6000人次,有效促进了在共居空间里的深度交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及延时预约服务,大幅提升了民政、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的效率。“3+1微网实格”治理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楼栋单元,力求“小事不出网格”,为各族群众构建了紧密相连、守望相助的生活空间。
社区依托“红石榴·江林一家人”品牌,常态化举办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主题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感受文化魅力。培育“乌兰牧骑小分队”进行文艺创作和演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此外,通过讲座、宣传、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社区发展变迁和惠民成果,引导各族居民算清“发展账”“惠民账”,增强对共同家园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江林社区进行入户慰问活动
社区与18家“双报到”单位紧密合作,链接志愿者协会、爱心企业等力量,常态化开展义诊、义剪、“爱循环”物资帮扶等公益活动,为高龄独居老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帮代办服务,年均举办公益活动超120场次。2024年共慰问经济困难家庭、困难老党员、残疾人家庭58户,精准解决困难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成立“红石榴矛盾调解队”,以网格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构成的坚实“铁三角”为核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发现、高效调处邻里纠纷和民生问题,确保了“大事不出社区”,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织就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社会支持网络,保障了社区的长期和谐稳定。
坚持党建引领,依托“红石榴·江林一家人”品牌,年均组织“群众讲给群众听”“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主题活动超30场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品牌宣传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广泛设置宣传栏、张贴海报、发放手册,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知识,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通过精心营造共享的空间环境、搭建交融的文化平台、织密互助的社会网络、筑牢认同的思想根基,江林社区生动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基层实践范本。
中山社区
推进多方共筑共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杭锦后旗中山社区成立于2008年4月,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辖区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等6个民族,居住居民2670户6457人。近年来,中山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为目标,积极打造“三力共筑 互嵌共融”工作品牌,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中山社区开展端午邻里互助活动
中山社区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格局,将便民利民服务覆盖到基层“治理末梢”。社区党总支创新探索“1+8+N”服务模式,以1个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整合8个功能阵地和N支志愿服务队,形成“社区党总支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网络。针对社区内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民族事务服务站”,积极对接共建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各族群众子女入学、就业等难题。社区以“石榴籽服务微窗口”为载体,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累计办结民生事项100余件,实现“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机制,组织党员认领“微心愿”40个,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社区以“红色课堂”“红色观影”等活动为载体,邀请老党员、模范代表宣讲党的民族政策,讲好“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2024年以来,中山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23场,覆盖各族群众1200余人次。
中山社区以文化为纽带,打造多维度交融场景,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将非遗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结合,举办“非遗剪纸话团结”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剪纸课堂,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创作“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花开”等主题作品20余幅。组建“石榴籽”舞蹈队、“同心”合唱团等文艺队伍,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2024年,社区文艺队健身舞荣获杭锦后旗文艺展演二等奖。依托重要节日节点,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带动区域内各族群众积极参与。
中山社区以精细化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协同解决”。深化“五微”工作法,做实民生服务。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群体,创新“微网格、微心愿、微服务、微治理、微典型”工作法。2024年累计落实“微心愿”40个,惠及居民120户,群众赠送锦旗18面。社区联合10家共建单位,打造“党建联建”服务品牌。针对老旧小区停车位不足问题,联合住建局、物业公司改造闲置空地,新增车位60个;协调电力部门完成3个小区线路改造,惠及居民800余人。
富原社区
“五心桥”连邻里情绘就社区和谐生动画卷
富原社区位于五原县西部,辖区面积 0.5平方公里,下设 11个网格,共有居民 3276户8291人,涵盖汉族、回族、蒙古族等5个民族。近年来,该社区党支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路径,推行“五心桥”特色工作品牌,成为居民信赖的“石榴籽”社区,绘就了邻里和谐的生动画卷。

富原社区组织义诊活动
富原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进民族工作,积极搭建社区各族群众互嵌融合的“连心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打造“红色微课堂”,邀请党校教师、老党员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开展专题讲座;创新“凉亭分享会”形式,以“拉家常”和实地参观体验的教育方式,深化各族党员干部对民族团结历史脉络的理解,增强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使命担当。
以“石榴花开红 籽籽邻里情”为核心,打造社区各族群众互嵌融合的“乐心桥”。2025年上半年,联合县乌兰牧骑开展新春进社区慰问演出活动,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团结进步融入日常生活。连续7年在“七一”期间举办“邻居节”系列活动,开展升国旗仪式、文艺演出、百家宴等活动。
聚焦群众需求,从解决实际困难出发,让各民族群众共享团结幸福成果,打造社区各族群众互嵌融合的“爱心桥”。孵化多元志愿服务力量,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新风尚。2025年,社区享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共计68户91人,月发放金额54721元,累计发放383047元。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丰富“爱心桥”的内涵和形式。利用传统节日慰问困难群众66户,帮助 23户家庭点亮“微心愿”,为 192户安装天然气。
全面提升居民安全素质、化解矛盾纠纷、完善管理机制,搭建社区各族群众互嵌融合的“安心桥”。依托网格化管理,选出单元长、楼栋长、巷道长 315人,建立“社区主任—网格员—楼栋长”三级责任制。定期举办“安全月”讲座,推行“四不放过”原则,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整合社区干部、网格员、法律工作者等力量,排查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隐患并建立电子台账,推行“一站式”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聚焦居民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创新搭建“惠心桥”,切实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建立供暖需求台账,确保居民温暖过冬;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非成套住房改造等工程,解决465户居民住房难题。开展面点烘焙、母婴护理等技能培训,并组织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会性实践等工作,拓宽了辖区群众的就业渠道与发展前景,营造出“有趣味、有人情味、有滋味”的浓厚社区氛围。
南开社区
“五维共治”激活力探索互嵌式发展新路径
磴口县南开社区下设11个网格,常住人口5585户12288人,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等12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聚居社区。近年来,南开社区积极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工作,打造“五维共治”工作品牌,促进全县各民族共同发展。
构建空间互嵌新格局。在党群服务中心内设活动室,年均接待群众1.5万余人次,满足了各族群众的多样化活动需求。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重要议事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居民公约。组织社区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多方统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宣讲,让民族理论政策入脑入心,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建“指尖邻里”居民微信群42个,由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担任“政策管家”,回应各类问题共8000余件,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南开社区举办文艺汇演
激活文化互嵌新活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三个站点,开展不同主题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在辖区内中小学开设“五点钟”课堂,提供放学后免费托管服务,为各族儿童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设立“老艺人手工室”,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同时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助力“老艺人”增收,实现了文化惠民与非遗保护的双赢。
绘就社会互嵌新图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起“五治融合·铁三角”体系。2025年以来,现场调解居民各项投诉70余件,处理“12345”服务热线46条,让社区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依托“居民议事室”,建立“1+2+N”协商议事机制,成功解决多项社区民生问题,让各族群众诉求响应更敏捷,问题解决更彻底。
打造心理互嵌新港湾。为辖区内特殊群体提供“三定三包”服务,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80余件。在“七一”、春节等时间节点开展慰问活动,累计慰问辖区居民党员、侨胞侨眷、特殊群体300余人,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价值6.7万元。设立“暖心事领办制”项目,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以来通过“暖心事领办制”认领重大事项1项、一般事项49项,帮助困难家庭、困境儿童完成“微心愿”30余件,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激活经济互嵌新动能。宣传动员辖区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牧区转移就业劳动者、大龄失业人员参加县就业服务中心举办的特色技能培训活动,提升辖区居民自身就业创业能力。设立“民族团结岗”,优先安排低收入家庭参与基层治理、治安巡逻、社区保洁等工作。同时,联合县就业服务中心开展“家门口就业”招聘活动,与周边商铺、企业合作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解决就业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