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石榴红 | 籽籽同心共奋进 民族团结展新卷(二)
发布时间:2025-09-08 20:19:47 编辑:赵彤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学细悟笃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各单位积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心、贯彻于行,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努力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为美好现实。

——编者

市教育局:

倾情播撒民族团结种

近年来,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有形之举、有感之策、有效之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着鲜活的时代注脚。

在国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通讯员 申娜娜/摄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沉浸式课堂”。市教育局精心录制2025年春季学期主题“开学第一课”《乘奋斗之舟、抵理想彼岸》。全市134所中小学(中职学校),19余万名学生,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开学季主题教育,激励学生在新学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奋斗精神。市教育局协同市委统战部、市民委等单位联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沉浸式课堂”,以舞台剧、歌舞表演、诗朗诵、合唱等多元艺术形式为载体,生动展现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时代画卷,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390余名在校学员参加学习。各旗县区委党校通过视频同步转播。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堂”。深入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开足开齐各学段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班团队课等思政主阵地,突出“一校一品牌、一课一精品”。联合市民委、河套学院、团市委开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培训会、讲座、教育研讨会等活动,累计培训600余人次;结合国家、自治区、市三级培训资源,通过集体备课、课程展示、新教材培训等形式,累计培训全市思政教师3400余人次。切实推进“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带动形成全体支持办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同时,讲好身边人身边事,创作《榜样宝音德力格尔》《沙湾变绿洲 新华林场科学治沙》等宣传片、微视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与生活场景紧密融合,使思政课程可触可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交新平台”。始终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互动、线上和线下互补、“学”和“游”有机结合的方式,持续深化共建活动。累计开展“红领巾爱祖国、石榴籽一家亲”“石榴籽共绘同心圆”等各类实践活动265场次,覆盖各族青少年6万余人。多样化开展寒(暑)假实践活动,成功举办“京蒙手拉手、中华一家亲”“蒙沪手拉手、中华一家亲”“蒙川情深、解惑天府”等各族青少年暑期研学实践活动64场次。充分发挥河套文化博物馆、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宝音德力格尔”事迹馆、川井国防教育基地等研学实践基地,建立“菜单式”研学路线,打造“套餐式”研学活动,先后组织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开展手拉手进军营、进哨所、共同边境巡逻等系列活动100余次。

市水利局:

用心浇灌民族团结花

近年来,市水利局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过程,从工程建设、供水保障、水生态治理等各方面着力,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深植厚培、忠诚维护、感恩奋进的情感之基和力量之源。

加快水网建设 记者 屈宇浩/摄

优化供水布局保障“供好水”。市水利局围绕“同饮一河水、民族一家亲”,加快全市水网建设。争取各类资金21.52亿元,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分洪区建设、农村牧区供水保障等水利项目。加快推进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乌拉特前旗红山口水库除险加固、乌拉特前旗超采区治理地表水置换地下水节水灌溉(一期)等26个重点项目,加快构建“南北两条线、中间核心片”的全市现代化水网体系和“西部治沙、东部治水、全域互济、突出重点”水网布局,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提升供水水质力保“喝好水”。围绕农村牧区水质提升、边境军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等重点,科学编制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牧区供水格局,巩固提升供水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农村牧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工程建设标准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完成沿黄5个旗县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五原县荣丰、临河区马场地标准化示范水厂和五原县、临河区村口动态监测全覆盖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旗县区为单元推行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全覆盖,在有条件的旗县区开展县域统管工作,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创新运管机制确保“管好水”。围绕“共治共管、共建共享”,重点做好河湖保护治理,各级河湖长责任有效落实,河湖“四乱”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健全完善灌区节水、凌汛期补水、应急补水相统筹的多元机制,强化生态流量保障过程监管,完善生态流量(水位)、水质、水生态监测体系。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探索建立利用无人机技术信息化管护河湖新路径,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稳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进一步提高河湖管护水平。强化河道采砂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完善遥感解译判别、核查认定和问题销号标准,加快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

同时,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项措施,特别是在黄河防凌防汛、山洪灾害防治、超标洪水防御等方面,注重发挥群防群治作用;进一步丰富完善智慧水利指挥调度中心各模块,基本建成集数字孪生灌区、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N项业务应用为一体的全市智慧水利体系,实现水利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各族群众筑牢安全防御屏障。

市交通运输局:

奋力走好民族团结“同心路”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建+民族团结+交通运输”工作新路径,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海望路 记者 胡东育/摄

党群合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致富路”。2024年全市新增公路里程29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1.2公里。G0616甘其毛都至海流图段高速公路提前1年完成建设并全线贯通,与甘其毛都口岸和G242形成“一体两翼”之势,为口岸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X716海望路从开工到建成通车仅用时10个月,实现了当年入规、当年开工、当年建成,惠及沿线7个旗县区、63个苏木乡镇近120万名群众。协调内蒙古交通集团投资1500万元对临河城区北出口、西出口进行升级改造,极大地改善了临河主城区群众出行条件,保障了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原料及产品运输需求。目前,G110磴口黄河大桥和黄羊木头至磴口段项目加速推进,G628黑柳子工业园区至刘拐沙头段和G0616乌拉山至海流图段项目手续正在加快办理,即将开工建设。甘其毛都口岸跨境AGV车辆累计运输煤炭320余万吨,实现通关效率和国际道路运输市场份额双提升。113台新能源重卡上线运行,综合能耗降低,运输效率提升。境内G6、G7、S212、临河黄河大桥收费站等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全面上线巴彦淖尔市出租车监管平台,行业监管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672公里,实施“断头路”226.5公里、“卡脖子路”79.3公里、安防工程105.6公里、国省干线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119.2公里,改造危桥49座。

党建引领共创民族团结进步“新阵地”。探索“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为载体,多形式、多角度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利用交通宣传媒介,将10路公交车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号”,在主要国省干线G242、G110、沿黄公路等制作安放8组铁艺宣传标语,利用收费站所打造固定宣传阵地,进一步引导广大从业人员及人民群众增强民族团结责任感、使命感,营造民族团结宣传氛围。

党员垂范共植民族团结进步“幸福花”。打造“红石榴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蒙汉双语服务,拉近与各族群众间的距离。在民族道班设立便民服务站,为过往车辆提供服务。开展民族团结宣教进企业、进工地活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深入驾培、维修、运营企业、项目工地发放宣传册,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能领会的形式,大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

市税务局:

同声唱响民族团结奋进歌

近年来,市税务局围绕办好两件大事、建设“五高五区”,坚持贯穿一条主线、扛牢一份责任、聚焦一个中心,切实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巴彦淖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贡献税务力量。

图片

宣传税收政策(图由市民委提供)

在思想上“求同”,多渠道开展学习研讨交流,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思想淬炼、增进文化认同。在机制上“完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项制度规范,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委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年度政治考察、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在创建上“发力”,印发《巴彦淖尔市税务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机关工作方案》,在全系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组建税务乌兰牧骑小分队,举办文化大讲堂,先后接受行政事业单位、企业800余人观摩指导。目前,全市税务系统有2个旗县税务局获全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7个局获全市民族团结示范单位。

通过“机制引领+汇编政策+长效服务”方式,助力优惠政策直达绿色企业,扶持企业发展。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政策,做到依法征税“聚财”与减税降费“生财”并举。围绕重点领域向自治区税务局和地方政府报送分析报告17篇,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参考。加强信息共享,累计向纪委监委、审计、公安、司法、银行、政务服务等部门提供信息400余万条,共同服务数字化政府建设“大盘子”。

拓展运用“两级党委作表率、百个支部上一线、千名党员联万企”走访机制,累计走访企业3.6万户,收集并解决各类问题239项。连续12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细化36条便民办税举措;建立“线上枫桥”快办中心和征纳互动一体化运营中心,接听税费咨询热线9.57万通,完成网厅业务6万余笔,调解税费争议1503笔;精简办税资料,推进房土两税、财产和行为税、增值税消费税和附税合并申报。在五原县天吉泰镇税务所打造全区第一家“民族团结枫桥式”税务所,相关做法入选国家税务总局“八五”普法优秀案例;建立健全社保费争议处理机制,创新推出全区首个手机端5G面对面“网上化解”争议处理服务。

开展“不忘党恩·五个一”行动,被自治区税务系统列为2024年党建重点工作“揭榜领题”项目,持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籍《我在草原有了家》,其中《续写民族间的大爱:寻找融入乌拉特草原的国家孩子》一文被《雷锋》杂志连续3个月刊载。与市公安局、市民委等部门通力合作,为15名“国家的孩子”及后人进行DNA比对。先后巡回宣讲“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50场,受教育人数达18000余人次。在乌拉特中旗税务局打造“国家的孩子”展馆——不忘党恩工作室,让“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故事世代相传。